武冈地处湘西南部,全市辖17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480个村和2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1.1万,其中农业人口62万,市域面积1549平方公里,有耕地74.24万亩,其中水田60.8万亩,是个传统农业大市,素有“铜鹅之乡”、“脐橙之乡”、“中国卤菜之都”之称,先后被评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湖南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市)”、“湖南省生猪生产大县(市)”。2012年,全市播种粮食112.1万亩,总产量达51.5吨,出栏生猪155万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372元。
近几年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把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抓,围绕农技推广条件建设,强化行政推动、全面改革促动、整合项目拉动、规范管理带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0年3月完成了乡镇农技推广站体制改革,加强了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提升了农技推广服务效能,得到了省农业厅及农业部的充分肯定。2011年《湖南日报》、《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均相继做了详实的报道,2012年代表湖南参加了农业部在宁夏召开的农技推广工作效能座谈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快乡镇农技站建设,改善农技推广工作环境
(一)加强领导,强力行政推动。我市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严格按照(湘发改[2012]1530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工作。在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同时,武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农技站的条件建设,于2009年3月26日专题召开了市人民政府2009年第3次市长办公会议,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乡镇农技站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会议作出了三条决定:一是由市财政解决140万元,完成司马冲、文坪、龙田、秦桥、水浸坪、迎春亭、辕门口等7个乡镇站的站房建设;二是继续加强对邓元泰、湾头桥等12个乡镇站的建设;三是简化审批程序,尽快办理手续,农办、财政、国土、建设、规划、地税等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服务性按照最低标准的30%收取,其他行政性收费只收取工本费,从而为全面加快推进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精心组织,全面改革促动。我市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启动于2009年8月,成立了武冈市乡镇农技站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下发了《关于武冈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招聘武冈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公益性岗位人员考试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公益性职能与事业性经营职能相分离,对公益性人员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人员,对落聘人员在由财政负责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还按月发放200元生活费,同时实行三年一聘,退一补一政策,参与下一轮招聘,从而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职能,确保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通过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竞聘上岗的办法,2010年3月全面完成乡镇农技站改革,121名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全部到岗到位。
(三)多方投入,整合项目拉动。在加强乡镇农技站改革与建设中,我们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为平台,2012年整合项目资金1048万元,共新建农技站站房14个,面积4200平方米、维修农技站站房6个,面积2100平方米,购置办公仪器设备1420台套,大力推进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一是加快无房乡镇农技站建设步伐。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资金4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50万元,本级财政配套和市农业局自筹投入资金310万元,用于建设秦桥、龙田、水浸坪、司马冲、安乐、文坪、邓元泰、马坪、邓家铺、双牌等10个乡镇农技站站房建设。司马冲、秦桥、水浸坪、双牌、龙田等5个乡镇农技站建设已竣工验收,并已投入使用;其余5个乡镇农技站站房建设均已破土动工,预计2013年7月竣工后可交付使用。二是自筹资金加大办事处农技站建设。对辕门口、迎春亭、法相岩、水西门等四个没有站房的街道办事处农技站,因没有纳入条件建设项目计划,武冈市农业局千方百计从其他经费中自筹资金326万元新建了四个街道办事处农技站站房,现已全部投入使用。三是全面整体维修乡镇农技站。利用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资金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54万元、本级财政配套投入资金36万元。对稠树塘、龙溪、大甸、湾头桥、荆竹、头堂等6个乡镇农技站站房进行整体改扩建维修,现已基本扫尾。四是购置农技推广相关办公仪器设备。利用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资金17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70万元,本级财政配套投入资金2万元,对全市21个乡镇农技站的办公设施、农技推广仪器设备、交通工具实行配置,提升了农技站的服务效能。
二、狠抓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提升农技推广工作服务效能
2012年我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启动后,我市迅速成立了武冈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发改局、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项目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管理和验收及日常工作,农业局成立了专家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和总农艺师任副组长,局相关业务股站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技术方案和技术培训方案的制定,对各主导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全年度共召开了各种会议8次,其中领导小组召开了成员会议3次,全市召开了主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和农技站会议2次,农技站长会议5次,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1、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实施意见,制定了《武冈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按照总体实施方案,制定了《武冈市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补助》和一系列子项目实施方案。一是《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实施方案》,出台了技术指导员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并签订了协议书;二是《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施方案》,明确了示范户产生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权利和义务,并签订了协议书;三是《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落实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四是《项目专家组工作方案》,建立了水稻、玉米、脐橙三个专家组,明确了各组首席专家;五是《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制定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六是《新型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了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农民培训任务。
2、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主推水稻品种,2012年水稻引进推广陆两优996,湘早籼31号、株两优02、国稻1号、Y两优1号、Y两优香2号、Y两优7号、湘晚籼17号、谷优527、两优293、深两优5814等13个优质水稻品种,良种普及率达100%,2012年全市完成粮食总播面积111.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6.8万吨。主推杂交玉米品种为临奥1号、长玉13号、正大999、吉玉3号、湘康玉1号、科玉6号、三北2号、中单808等8个高产品种,杂交玉米播种面积达18.23万亩。
3、主推技术8项,即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水稻旱育保姆育秧技术、水稻安全齐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技术、脐橙标准化生产技术。
4、建立了农技推广技术支撑体系。组建了由局长唐瑶为组长的项目实施专家小组,负责各相关主导产业专家制定技术意见,围绕水稻、玉米、脐橙主导产业组建了3个专家组,明确了各组首席专家,遴选了各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技术指导意见,全面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发放了技术明白纸6期和相关技术资料50000余份。武冈市农业局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指导,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创新了农技推广机制,专家组到试验示范基地分别进行了8次技术指导。在全市掀起了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形成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的农技推广技术支撑体系。
5、择优选定了技术指导员。我市乡镇、办事处农技站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21名,按照选定的三个主导产业需求及农技站人员各项素质情况,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项目实施的21个乡镇、办事处农技站择优选聘了100名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都分别与市农业局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明确了责、权、利。所选技术指导员综合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中坚力量。全市技术指导员对示范户的指导次数平均在11次以上,并取得了所有科技示范户满意的效果,技术指导员认真填好了《技术指导员手册》,制作并发放了技术指导员“联系卡”。
6、努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严格按照科技示范户的选拔条件和选拔程序,遴选了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名技术指导员培育科技示范户10户左右,每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20户。科技示范户都分别与技术指导员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技术指导员深入农户,调查示范户具体情况,制定了分户指导方案,科技示范户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认真填好了《科技示范户手册》,技术指导员积极指导农业生产技术,发放技术资料。物化补贴已及时足额发放给各示范户,除省统一采购的“水稻旱育保姆”、“康宽”、“壮谷动力”、“青虹”之外,另农业局发放了特色玉米种子、《湖南农业》、病虫情报、农情技术资料等。示范户年接受培训在5次以上。2012年农业科技示范户的主导产业产量比上年增长了12%以上,节本增效达15%。示范户对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服务评价,满意度达98%。
7、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遴选了3个试验示范基地,各示范基地制定了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提高了试验示范基地的档次,切实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作用。如安乐乡德江村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面积15亩,试验品种16个,示范品种2个,现场观摩指导510人以上。2012年每个试验示范基地组织了观摩等实地培训活动平均为6次,培训规模人数在450人左右。试验示范基地都明确了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职责明确,记录齐全,管理档案规范。为我市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促进作用。
8、为农业科技运用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培训。2011年12月-2012年3月集中组织了乡镇农技人员和水稻育秧员举办6期“早稻集中育秧”培训班,聘请了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和相关水稻专家授课讲座,培训人数达11600人次。2012年3月选派5名乡镇骨干农技人员集中到怀化市职业技术学院异地进行为期25天的业务培训,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集中组织81名乡镇农技指导员进行为期5天的培训,2012年11月8日-28日,推荐21名乡镇(办事处)农技站站长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异地集中为期20天的业务培训,全年培训乡镇农技人员2160人次,培训种粮大户、种植专业户、农民育秧员和高产创建基地农民58730人次。同时开展了法制培训、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培训,从而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了法规观念。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带动
在推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体制改革与建设中,武冈市注重创新乡镇农技站的管理机制。一是制订了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凡纳入乡镇公共服务农技人员,必须与市农业局签订聘用合同,聘期为三年,聘用期满后,合格的续聘,不合格的不聘,按照“缺一补一”的原则重新招聘。二是制订了培训制度。所有的农技人员要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项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要积极搞好农民培训,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到千家万户。三是制订了工作考评制度。每年对乡镇农技人员的工作进行考评,主要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实行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同时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四是制订了推广责任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必须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工作有目标,奖罚有依据。实行绩效工资挂钩机制。五是制订了多元推广制度。推广农业技术,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六是建立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台帐。将所有资料全部整理归档管理。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特别是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加倍地努力,向兄弟单位学习,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将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开创农技推广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