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中,代表委员们除了呼吁政府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外,更关注通过经济手段、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生态生产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
为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让城市升级得以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同时,生态文明的地位也变得重要起来。
减少汞毒污染,让节能灯管回收处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表示,在节能灯即将全面取代白炽灯的背景下,尽快建立废旧节能灯回收机制,防止废旧节能灯污染环境已刻不容缓。
方中华说,节能灯管含有汞,汞是一种剧毒物质,一旦进入人体的汞超标,就会破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还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汞及其化合物很容易溶解在脂肪类物质中,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积累,对人体造成长久的伤害,严重的导致汞中毒。
“保守估计每年淘汰的废旧节能灯有数千万只。一旦节能灯坏了,收购站不回收,节能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只卖、不回收’,消费者随意丢弃到路边或田间,对环境影响势必将逐渐显现。”方中华说。
方中华建议,加大废旧节能灯汞污染和危害的宣传力度,在产品包装上必须有详细的说明,使用户了解随意丢弃节能灯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
“防污关键是源头限汞,最大程度地减少制作节能灯过程中的汞含量,推广低汞灯。”因此,方中华建议相关单位加大科技攻关,开发和推广不含汞的节能照明产品,逐步替代现在含汞的节能灯技术,实现既节能又环保。
同时,完善节能灯的回收处理体系,明确节能灯生产企业、销售商和使用者的回收责任;加大以旧换新的价格杠杆作用,将现金补贴作为以旧换新时的补贴。政府应在社区和销售点建立废旧灯管回收网络,并设计专业废旧灯管回收箱。“具有减震、防破碎功能,才能防止集中污染。”方中华说。
保护美丽家园,让农田残膜循环降解
“地膜覆盖栽培已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使用过的地膜未能完全回收,大量残膜留在土壤中,难以在短时期内降解。”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主委马秀珍建议,农田残膜污染不容忽视,应推行回收再利用机制。
马秀珍说,地膜栽培技术通过增温、保墒等,可抑制杂草生长、促进作物早熟和增产,很受缺水地区广大农民的欢迎。然而残膜会随着降解溶出有毒物质,致使耕地受到污染,还会逐渐导致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造成作物营养不良,产量下降。
马秀珍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及塑料制品企业进行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使用和推广,使废旧地膜资源化能够循环再利用。还可研发地膜回收机械,通过专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减少农膜残留,降低人工成本。
“还应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地膜污染的调查研究,摸清地膜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并建立健全残膜回收目标考核责任制,县、乡、村以及农业等部门建立起残膜回收目标考核制,明确责任目标和奖惩措施。”马秀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