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科技部部长万钢调研指导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工作,视察了北京农科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及相关企业,听取北京农科城进展情况汇报,并与园区种业企业及科研单位进行座谈。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北京市委常委陈刚、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等陪同调研。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主持座谈会。
“我对农业有着天生的感情。”从16岁下乡到23岁离开农村,当过生产队长的万钢非常关心农业发展。他指出,当年提出建设北京农科城有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北京作为世界上少有农业科技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拥有众多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产生了一批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如何让这些成果转化产生效应、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集中的平台。二是现代农业需和现代工业赛跑,它既是城市结构也是城市生态的组成部分,北京农科城的建设能在其中起到引领作用。三是现代农业能给城市人带来绿色和生活乐趣,将艺术和科学融合,是城市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四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到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北京农科城可集中展示这些政策,推动改革创新,成为先行先试的示范区,让各部门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注重到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农民生活保障、就业等社会问题。
万钢指出,惠及千家万户的科技是最酷的科技。北京农科城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结合:一是科研和实践结合。二是创新和服务结合。比如,地方政府通过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提供的实验室,可供多家企业共同使用。三是产业和商业模式结合。现代农业将农业不同生产阶段分成不同的商业链,用现代工业的思维设计推广农业,其收益或将超过现代工业。四是成果与交易结合。北京农科城实现了品种、人才、机制、企业各创新主体的集聚,其成果推广既保护了知识产权,又将成果通过种子、技术、装备等交易向全国扩散。
万钢强调,目前全国18亿亩耕地中有大部分中低产田,面临着从量到质的蜕变。全国农业面临着生产组织、生产形式如何满足产销、产需等结构性问题。现代农业是四化同步的重要环节,是集约化、高效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融合了一二三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作为产业链的组成主体,有社会管理需求,急需用信息化手段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民。同时,现代农业能够解决农村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可用农业为北京大气治理作贡献。
万钢希望北京农科城要在坚持“五个中心”下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协同创新,北京农科城的要素聚集要对全国起到辐射作用。二是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链,注重职业化、专业化农民的培养。三是努力让农科城为北京生态建设作出贡献。四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技术推广中,将信息、金融、技术交易等服务辐射出去。
“我和大家有一个梦想。”万钢说,希望北京农科城不光成为农业科技交流的中心,也让所有人不出远门看到现代化的农业,看到绿树成荫、瓜果成田、鲜花遍地。那时候,农科城不光是科技,它将美、艺术和科技以及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0年8月,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共同启动建设北京农科城。3年来,北京农科城创新机制体制,构筑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创新驱动,服务都市现代农业高端发展;着力现代服务引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创制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绘成世界首张西瓜全基因组图谱,“京葫36号”打破国外长期垄断我国西葫芦高端品种格局,北京品牌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向全国推广约7500万亩,占全国市场的18%,全国最大的自主创新蛋种鸡品种京红、京粉,占全国市场的50%,种鸡规模亚洲第一。
>>>三农科技,更多致富经等你来取
>>>科技专题,揭开传统农业经验背后的科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