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第一期工程日产量为5万吨,目前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日产量为10万吨,3年后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日产量将达100万吨。我国海水淡化正面临着规模化的考验。
近日,一则关于北京最快3年后可喝上淡化海水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则来自《京华时报》的报道显示,3年后,位于河北唐山境内的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以下简称曹妃甸项目)日产能可达100万吨,届时淡化后达到自来水标准的渤海海水将源源不断地送到京城。
目前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日产量仅为10万吨/日,面对即将到来的百万吨工程,各方是否真的已经作好万全准备?中国海水淡化是否将进入“大跃进”时代?
质量待考验
作为目前在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曹妃甸项目相关负责人近日对外表示,该工程已经完全掌握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的核心技术。
不过据记者了解,目前如曹妃甸项目这种“完全掌握核心技术”的海水淡化项目仅仅是个案。
在2012年4月发布的《“十二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我国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究不扎实、核心设备开发不够,国内采用的756项与海水淡化相关的专利,中国专利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5%。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该《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单位之一。该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文直言,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基本上国产化率为75%,尚达不到100%。
谭永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海水淡化的核心技术包括低温多效、国产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等。目前低温多效国产化在上海电气已有使用案例;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舟山建设的六横1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中,国产反渗透膜技术也有应用案例。此外,国产高压泵的应用在该项目中也已实现。但在能量回收方面,国产技术尚未成熟。
南京水杯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大学副教授董平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我国在反渗透膜与高压泵等核心技术方面已取得突破。如该公司所生产的反渗透膜在实验室小试与中试时效果就不错,高效性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明年便能批量生产。
但江苏风盛海水淡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王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作为一家设备制造商,自己目前选择的反渗透膜、高压泵等关键部件基本源自国外。
“国产产品在可靠性等方面与进口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近两年国产产品开始在部分企业推广,但也只是处于推广阶段,并没有大规模使用。”王淳说。
一位曾在国华沧电从事海水淡化工作的业内人士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以海水淡化主流的反渗透膜技术为例,其中最重要、更换最频繁的反渗透膜基本都需要进口。
尽管目前中国海水淡化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度提高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最终成品已能达到国际水平。
董平坦承:“由于综合制造工艺、材料等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最终综合制造出的国产产品是否能达标、耐久性如何,现在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