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记者到河南产香菇和猕猴桃第一大县的西峡县采访,只见田间地头一片忙碌,修枝、浇水、装袋、灭菌……但却不见往日农民挑担上农肥的场景。一些农民给记者解惑说,垃圾、农肥、菌渣都被收走了,“吃”进了加工厂,制成了有机肥。
记者在五里桥镇杨岗村找到了一家“能吃垃圾的加工厂”——南阳市环农工程垃圾粪便处理中心。中心设在一家养牛场内,场内一片开阔的水泥场地上,正晾晒着一种黑色的固体颗粒。中心负责人张文虎介绍,每天从周边农村收集过来的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加上生物制剂,就能制成这样的有机肥半成品,经过造粒、烘干就可以使用。
“除了塑料和建筑垃圾,农村垃圾中70%的成分都可以用于预制肥料,没人收集不仅白白浪费,而且污染环境,而垃圾制肥在国外已经很普遍了。”张文虎今年20多岁,却是一名扎根农村的“海归”:2011年毕业于韩国一所国立大学的环境专业。他说,现在环农中心里都是20多岁的大学生,天天和农村垃圾粪便打交道,“但很有成就感”。
“能吃垃圾的加工厂”在西峡的许多村都有,有实力雄厚的规模企业、有农民自发创办的小型加工厂,甚至还有国家级的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