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眼前马牙雪山堆琼垒玉,周边草原、农田一片苍凉。沿沟依川,一排排整齐的日光温室,在阳光照耀下分外夺目,走进温室,春意盎然。
技术突破 高海拔区种植果蔬
在上河东村村民宋继发的日光温室里,一株株西葫芦生机勃勃,宽大的绿叶间或盛开着娇艳的黄花,或挂着一颗颗西葫芦,有的刚长出手指长,有的已丰硕成熟。“去年10月份定植的苗子,11月底就开始上市了,每隔一天采摘西葫芦,一直能摘到今年5月。”宋继发高兴地说:“我是头一年种温室蔬菜,一开始心里没底,没想到西葫芦长得这么好,我已卖了2000多元了。”
天祝县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海拔在2040米至4874米之间,由于高寒、高海拔,以前当地消费的蔬菜全是从凉州、永登等地运来的。近年来,经过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攻关,海拔2000米到2800米的日光温室试验成功,全县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光温室种植品种已由过去单一叶菜类蔬菜向人参果、红提葡萄、食用菌等精细特色果蔬产品发展,全县已建成设施农业5.65万亩,除了供给本地市场,大部分销往外地,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政府扶持 开辟农民增收新路
在打柴沟镇火石沟村,一座座日光温室鳞次栉比。村民张永烨轻轻一按电钮,温室卷帘机“听话”地自动升起。他说,“以前的草帘子,升一次得花两个多小时,如今有了卷帘机,就省事儿多了。”他介绍,在政府扶持下,农民建棚不但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还享受县里的卷帘机和保温被补贴3000元,同时县林业局还免费提供红提葡萄苗子。
在好政策的鼓励下,张永烨一口气建了3座日光温室种植红提葡萄。张永烨给记者扳着指头计算:“1座温室里的红提葡萄已进入盛果期,2011年纯收入2万多元。去年产量降低,纯收入也有1万多元,是种小麦收入的10多倍。”
天祝县政府鼓励农牧民发展设施农业,对日光温室建设、食用菌栽培、卷帘机新型保温被等8个方面进行扶持补助。
记据调查,2012年建一座60米长、50米宽的日光温室,投入资金4万元,其中政府补贴1.2万元,群众自筹2.8万元,大大提高了农牧民的积极性。天祝县生产的高山嫩豆苗、荷兰豆、高山娃娃菜等1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A级食品认证,人参果和红提葡萄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12年,全县日光温室果蔬菌总产量达5352万公斤,实现总产值1.8亿元,亩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
下山入川 稳得住的富民产业
由于日光温室成为农牧民“钱袋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祝县把这项设施农业作为全县“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的一项富民产业。
记者在黄草川异地搬迁示范区看到,一排排新建成的藏式风格房屋红顶白墙,镶嵌着各种花纹图案与吉祥符号,十分漂亮。陈金存的家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安远镇白塔村,搬到这里才1个月。如何让移民在新居点能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陈金存告诉记者:“老家40多亩山旱地不种了,也没啥收成。这里建了两座日光温室,准备学着种大棚菜。”
在搬迁示范区住房后面,建有一排排日光温室。去年年初搬迁来的刘军选,指着结满果实的西葫芦兴奋地告诉记者:“瞧这西葫芦长得多水灵!有县上技术员的指导,再加上市场价格高,每天能卖100多元哩。”(甘肃日报 记者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