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吉林省玉米产业体系专家要求,伊通县于5月21日对5个代表性地块进行了玉米地下害虫(尤其是金针虫)进行了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调查,并上报了调查结果。
5月14日,针对农民反映的情况,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所长高月波、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区域防控岗位专家团队成员苏前富和吉林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汪洋洲在榆树市气象局陈凤涛副局长和气象台负责人张宏伟的陪同下前往青山乡会才村进行实地调查。采用5点调查法,用“头/m2”表示,调查了岗地和洼地各2块地调查结果表明,此次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块为细胸金针虫为害,平均3-9头/ m2,严重地地块达30头/m2,主要集中在岗地和坡地。而平坦和低洼地块数量少或者没有发现地下害虫。播种早的田块为害率高达90%。
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为害植物根部、茎基、取食有机质,细胸金针虫幼虫淡黄色,光亮。老熟幼虫体长约32mm,宽约1.5mm。头扁平,口器深褐色。第一胸节较第二、三节稍短。1-8腹节略等长,尾K圆锥形,近基部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和4条褐色纵纹,顶端具1个圆形突起。蛹体长8-9mm,浅黄色。细胸金针虫在东北3年1代。幼虫要求偏高的土壤湿度;耐低温能力强,成虫活动能力较强,对禾本科草类腐烂发酵时的气味有趋向性。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东北地区各试验站及植保部门关注地下害虫的发生情况,特别是岗地或坡地重点易发生地块。如发现害虫数量相对较多,出苗后用毒死蜱或者有机磷乳油(辛硫磷等)按说明用量及时进行灌根处理,严重地块3-4叶期再灌根一次。翌年播种用特丁硫磷、毒死蜱等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种子再用含克百威、吡虫啉等杀虫剂的种衣剂包衣处理。
伊通县于5月19日对我县5个代表性地块进行了地下害虫(尤其是金针虫)调查,结果发现我县金针虫密度为每10平方米为3头,为害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