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鲁威
小麦扬花的时候,记者来到位于郑州的河南好年景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博不断地接听电话,这些电话让他满心欢喜。因为去年9月下旬小麦播种时,农业部有关部门组织安排的6个小麦主产省份的37个试验点的农技人员现在纷纷来电话:他们那里发生了蚜虫,但“混博”产品的试验地块小麦长势喜人。7月份,各试验点的结果陆续反馈回来,让徐博持续处于兴奋状态:试验结果相当好,防蚜增产,残留“未检出”。
“混博”的发明者就是徐博。他为了实现缓释技术的农业应用,整整奋斗了20年。今天,他成为世界上缓释颗粒技术在农药领域实现产业化的第一人。随着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峻,农业生产的保障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他对记者说,“十八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预示着缓释技术必将在中国农业生产上掀起一场革命。
技术产业化让梦想成为竞争力
徐博199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农科院工作,参与了芝麻栽培课题组,攻关的是解决芝麻栽培的有效用种问题,即种子大粒化(丸粒)的研究,由此开始接触缓释技术。此后的20多年里,他几易阵地,只为圆梦缓释技术的农药产业化。
这是一个怎样的技术,让他如此执着?按照农药有效成分的释放特性,剂型分为自由释放的常规型和控制释放的缓释型两大类。缓释就是指有效成分在设定空间以预定时间缓慢或间断地释放。其原理是利用高分子成膜剂把农药活性分子包裹起来,再使用交联剂把这些被包裹的分子链接制造成缓释颗粒。这种颗粒遇水膨胀,活性成分通过高分子成膜剂的膜孔逐层向外释放。其产业化的难点在于不同的成膜剂、交联剂及导向剂在不同环境中的释放时间、速度均不同,需经过大量的匹配试验,寻找合适的载体。人类的胃环境基本相同,医药缓释技术也就容易产业化;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无比复杂,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将缓释技术产业化的农药剂型只有微胶囊悬浮剂,但它的喷施依旧无法解决传统农药的缺陷。而缓释农药固态化由理想变成专利的只有日本和中国,但前者还停留在“论文”上。中国的两个专利,一个持有者就是“好年景”,另一个是“好年景”与北京市农技推广站专利技术合作。
徐博20年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今年5月8日,好年景公司的“缓释农药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项技术的核心是选择常规应用的原药,然后通过对各类高分子材料、交联剂及导向剂的无数次选择、试验、改进,对设备的设计进行上千次的生产试验,制定出了针对不同环境、不同作物并且复配了针对不同科目病虫害防效差异性很大的农药成分的缓释颗粒剂型的生产工艺,逐步推出了系列缓释产品,实现了缓释农药剂型固态化。由于防效面宽、持效期长,只需在播种前将农药颗粒与种子掺混均匀或移栽时放置于移栽穴内即可,作物虫害防治实现了“一季作物只需投放一次”的理想应用模式。2010年,在专利申报的同时,缓释颗粒剂型农药在郑州投入产业化生产。
这种根据作物整个生长期害虫发生的规律研制出的缓释小颗粒,外观很平常,但在显微镜下看它的剖面,就像一个有着无数年轮的老树,每个“年轮”都是一组数据,而这组数据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颗粒既可在土壤中将农药活性分子持续地释放到作物根系周围的环境中,杀灭地下害虫;又能随着作物对根系周围水肥蒸腾拉力的作用,将农药活性物质输送到作物地上部位,预防地上病虫害的发生。持效期的安排要与作物生长期相同,与气候衔接。因此,产业化的过程就是科研投入的过程,无法停息。
截至目前,全球还没有第二家农药企业获得过缓释粒登记。好年景成为全球缓释固态农药唯一产业化的企业。徐博改写了剂型农药高尖端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这一历史,他的目标是改写发达国家农药占据国内农药销量半壁江山的局面。
产品产业化助农业走向现代化
由于体制、资金等制约,为了实现缓释技术的农药产业化,徐博先是离开农科院创办了全国首家专业性除草剂公司——河南中电化学除草剂有限公司,2001年又加盟了广西田园公司。这个过程使他的研发思路逐步清晰。什么是理想的农药?就是能解决以下问题的农药:喷雾或拌种导致的浪费、多次施用增加的成本、人工操作带来的伤害、灾后防治造成的减产、不当投入形成的污染。徐博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条件下,选择了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甘蔗、棉花等战略作物,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开展了缓释技术产业化研发。目标是一揽子解决当前市场上农药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
到如今,好年景已经申报了8项专利,登记了4个产品,有4大系列10余款产品投入生产,已经获得商标注册20多个。小麦用药有“混博”和“全兑”两款农药。去年小麦穗蚜大爆发,施用“混博”亩增产100~200斤,施用“全兑”亩增产200~300斤。2010年,由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主持的“混博”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试验结果为:防效93.4%;今年,由河南省植保站主持的试验结果为:防效97.2%。
全球唯一获防治根结线虫登记的缓释粒剂“闭限尔”也是一绝。根结线虫是全球公认的最难防治的有害菌,因为它在土壤下繁殖,无法直观判断其由卵孵化出幼虫的最佳防治时期。而缓释颗粒持效期确定在3个月以上,囊括了最佳防治期,所以防效奇佳。而产品中“阿维菌素”总有效成分含量仅为1%,将高毒原药制成了低毒农药,环境价值巨大。
获瓜菜登记的缓释粒剂“长制”对蚜虫、粉虱防治率可达95%以上,对菜青虫、夜蛾、小菜蛾、蓟马的防效达90%以上。它能清除作物根系周围的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蛆等地下害虫,有效预防因害虫迁飞传播的作物病害。2010年海南省万宁市礼纪镇、港北镇和三亚市林旺镇三个西瓜种植户,亩用“长制”一公斤,与对照田相比,每个西瓜平均净增2斤多,亩增产800多斤。近几年,“长制”在全国各地辣椒或西红柿上应用,亩均增产幅度在100斤以上,而且成色好,卖价也高。
目前反响最大的是甘蔗用药。除“猛尊恩”是目前国内唯一登记用于甘蔗田的缓释粒剂产品外,“长制”甘蔗专用型缓释粒剂其吡虫啉总有效成分含量只有2%,持效期6~7个月,增产效果奇特。广西蔗农两年使用证明,亩用2~3kg可增产1~2吨,亩用3.5~4kg可增产2吨以上。在公司去年召开的“甘蔗‘长制’上市一周年交流总结会上”,贵港经销商杨天翔说,有蔗农用了“长制”后被邻居责怪:你有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告诉我?现在我们知道了:国产的东西一样好。天等县经销商张俊说,他们那里一位甘蔗管理员感慨,干了30年,头一次遇到这么好的产品。他说,“长制”对于做农药的人来说是一个机遇。
3月17日,新华社发了一篇通稿,题为《农资新产品促甘蔗种植省心省力》。报道中称,据广西武鸣蔗农反映,自去年使用“甘蔗专用缓释颗粒”后,病虫害控制了,产量提高了,尤其是节省了劳力和农药投入。当地农业部门正大力推广这项新技术,公司的甘蔗用产品供不应求。
推广产业化使经营形成新体系
出于同样原因,徐博离开广西田园来到郑州万安特农化公司。他放弃了原公司经营的乳油剂型农药,选择重组“好年景”。从“万安特”到“好年景”,徐博的思路继续转变。现在,公司坐落在郑州市杨金产业园区内的新厂即将竣工。他要建设一个“国家级缓释农药技术研发中心”,要承担国家级的缓释技术研究、试验和新产品的生产、示范推广等工作。他要建设一个缓释农药技术的孵化器,争取五年内,打造出世界缓释农药第一品牌。
目前,市场上的缓释农药产品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市场升温,徐博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打造他独有的专利体系,为中国奉献一个安全节本农药新产业。为此,徐博需要建设的不仅仅是一个研发生产基地,更要建设一个缓释农药推广体系,成为中国缓释粒农药龙头。他说,缓释技术不仅为农业服务,同时在为生态做贡献,因此,推广缓释产品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全社会的认可、支持和参与。公司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将探索以产品为纽带,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选择了这项新技术的农户因实现了农产品健康生长而增收增效。
随着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徐博加快了粮食用药特别是小麦用药的试验示范力度。从2006年开始进行田间药效验证,到2009年全面启动免费示范推广,目前已在十几个省(市、区)示范上万亩,辐射面积数千万亩。2011年5月27日,河南省农业厅邀请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省科技厅、省农大及农科院、药检所、植保站等单位的专家在内黄县召开了“混博”(2%吡虫啉缓释粒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示范现场会。专家组认为,“该产品随麦种混播,既能防治小麦苗期蚜虫,又能控制小麦穗蚜危害,同时兼治地下害虫,持效期长,省工省时,值得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2年的小麦穗蚜大爆发,“混博”经受住了考验。5月17日,河南省农业厅再次邀请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省政府参事室、工信厅、科技厅以及农口各部门的专家在焦作市进行小麦示范田现场观摩并召开了座谈会。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天财教授说:“效果非常明显。对照田蚜虫已经布满,植株都变黑了,而使用了‘混博’的田块,小麦从上到下是青枝绿叶,一点没有受到虫害的影响。建议在黄淮冬麦区扩大示范。”
据测算,“混博”可降低每季打药的劳动力成本20元左右,消除见虫施药造成的减产50~100斤,减少用种量10%,实现每亩综合效益100元以上。更多的人关心质量安全,通过农业部药检所安排的三家科研及检测机构分别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北京、广西、云南等地的甘蔗、黄瓜、烟草、甘蓝、小麦等作物两年的动态残留检验结果显示,其残留量不到标准规定的1/3,残留量分别低于国家以及欧盟、FAO等标准量。
徐博说,对于缓释农药产业化的意义,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施农药甩掉了喷雾器,这就是对传统耕作的革命;作物一次用药全季无忧,这就是对传统农业的革命;好年景成为缓释农药全球唯一产业化企业,这就是中国农药的革命。20年辛苦不算啥,“好年景”必定迎来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