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松山区是农牧结合地区,天然草场面积较大,但由于多年来乱垦滥牧,草场沙化退化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为了尽快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力水平,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松山区于2000年实行封山禁牧,经十三年封育建设,取得了十分可喜成果。
草原植被恢复较快,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封山禁牧前由于常年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一到雨季经常洪水泛滥,草场植物盖度不足30%,草场上有毒有害植物比例很大,优质牧草植物比例偏低,产草量较低。封山禁牧后,经过近13年的封育保护和工程治理,草场沙化退化得到有效控制,草原植被得到明显恢复,植物盖度达70%以上,产草量大幅提升,由禁牧前每亩不足1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以上,草原载畜量大幅增加。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基本上达到了雨季时洪水不下山的程度,冬春季沙尘天气也有所减少,基本上实现了山清水秀,河川秀美的目标。
有效地推动了舍饲畜牧业的发展。封山禁牧后,松山区劣质牲畜明显减少,舍饲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封山禁牧前松山区年出栏育肥牛2万余头,封山禁牧后2003年出栏5.86万头,2005年出栏10万头,2012年出栏15.5万头。封山禁牧前奶牛存栏不足1000头,封山禁牧后2003年存栏3500头,2005年存栏1.4万头,2012年存栏3.2万头。
畜牧业的认识观和发展观有了历史性突破。一是广大群众从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畜牧业。二是从传统的靠天放牧养畜粗放经营的观念转变为舍饲养畜建设养畜的观念。三是从重农轻牧畜牧业是副业的观念转变为畜牧业是承农启工的大产业必须优先发展的观念。四是从自给自足的粗放经营观念转变为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观念。五是从简单粗放管理观念转变为科学饲养和管理观念。
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根本性改变。在饲养方式上,由传统的靠天放牧养畜向现代的舍饲养畜转变。在生产方式上,由小规模分散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方向转变。在市场开拓上,由市场找产品向产品抢市场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方向转变。
家畜数量实现历史性跨越。1998年由于畜产品价格走低和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家畜数量从增长转为大滑坡。2000年6月末家畜头数从65.8万头只降为61.65万头只,降幅为6.4%,2001年降为46.19万头只,降幅为25.08%,2002年6月末降为32.88万头只,降幅为28.82%。为保证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松山区委区政府于2002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决定》,加之旱情缓解和畜产品价格回升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畜牧业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恢复性增长,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6年牲畜头数82.1万头只,增幅达34.6%,2012年牲畜头数超百万头,达137.4万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畜牧业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封山禁牧后,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一些不适于舍饲质量差效益低的畜种被淘汰,一些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种大量增加。禁牧后牛的存栏数由2001年的14514头发展到2012年的21.1万头以上。奶牛存栏由禁牧前2001年的703头发展到2012年的3.2万头以上。而对草原生态破坏最大的马骡却大幅度下降,由禁牧前2001年15.01万头降为2012年的不足1万头。良种及改良种大小畜比例2001年为71%,2012年为98%。大小畜能繁母畜比重达51.3%。
畜群周转加快,畜产品产量增加。禁牧前2001年大小畜出栏率为54.3%,禁牧后2012年大小畜出栏率为80.3%。禁牧前2001年生猪出栏率为97.4%,禁牧后2012年生猪出栏率为103%。主要畜产品肉奶蛋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禁牧前的2001年分别为29322吨、948吨和8469吨,禁牧后的2012年分别为56800吨34000吨77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