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知农技 > 农技动态 > 湖北枣阳市:六大举措狠抓粮食增产潜力 返回首页

湖北枣阳市:六大举措狠抓粮食增产潜力

时间:2013-08-29 00:33来源: 作者:收藏
    枣阳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增产。随着形势的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着“种植用地减少、劳动力转移、抗灾能力减弱”等风险,在高产基础上再增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枣阳市采取六项措施实施粮食增产工程。
     一、挖掘品种改良增产潜力。该市通过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每个作物实验筛选出2-3个适宜本地种植的当家品种,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以小麦为例,郑麦9023已连续5年是该市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品种展示实验示范,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农信通等宣传媒体,加大主推品种的宣传推广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销售,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挖掘闲置土地增产潜力。该市积极开发冬闲田,流转抛荒田,抢种滩汊田,开辟坡岗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利用冬闲田发展秋播生产。主抓冬小麦、冬种马铃薯、蚕豌豆,依托整建制推进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和优质粮食板块基地建设项目,实行大户带动,合作社推动,产销对接,不断提高夏粮冬管水平,提高单产。二是利用河滩发展避灾农业。枣阳市有大小河流10条左右,河滩面积大,适合种植秋玉米、秋马铃薯等短生育期粮食,通过有效引导,把握季节,有种有收,每年可发展利用3-5万亩。三是通过迁村并点、整理土地、开垦荒地等措施发展粮食生产。通过低丘岗地改造项目,积极扩大旱作粮食种植面积,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全市完成了546个中心村、1452个基层村的新农村迁村并点规划,全部实施后又可扩大耕地面积7.6万亩,如杨当镇通过“空心村”整治,已整理复垦土地1.8万亩。
    三、挖掘复种指数增产潜力。该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面积的扩大,引导农民通过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模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2006年以来,粮食生产复种指数由1.86提高到2012年的1.99,相当于增加粮食生产面积18万亩。目前,该市粮食耕地面积为131万亩,已实行套种模式的有30多万亩,还有一定的复种面积可供发掘,根据不同耕地的差异及自然条件,可将复种指数提高到2.05,增加粮食产量3.8亿斤。
    四、挖掘科技开发增产潜力。该市粮食生产面积位居湖北省县市第一,但单产只有510公斤左右,与我市相邻、自然条件相近的襄阳区相比要少20多斤。特别是小麦种植,与毗邻的河南省唐河县相比,单产相差60多斤。如果我们能将单产水平提高50斤,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1.3亿斤。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速良种推广、实用新技术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桔杆还田、抓好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机械化水平等措施,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五、挖掘规模种植增产潜力。该市以土地确权为契机,推动土地流转,实现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一是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种粮大户和种粮能手,是粮食生产的先进生产力,在种植、加工及品牌创建方面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扶持。二是引导农民成立股份合作社,引进种粮经纪人,通过专业种粮、规模种粮来实现粮食增产增效。三是通过农机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代收服务,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
    六、挖掘设施农业增产潜力。该市通过基本农田改造项目,实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林路网通畅、优质高产高效的综合标准,确保建成一批高产粮食示范区。通过改造冷浸田、恢复失耕田等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利用工厂化育秧、薄膜保温育秧、大棚育秧等方式,提高秧苗品质。利用农业机械,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开展小麦全程机械化,水稻实现机收、机插服务,降低劳动成本及粮食损失率。通过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把粮食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