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知农技 > 农技动态 > 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湖南武冈市实施方案(种植业) 返回首页

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湖南武冈市实施方案(种植业)

时间:2013-08-30 04:31来源: 作者:收藏
    一、基本情况  
    1、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武冈地处湘西南部,邵阳市西南五县(市)中心,辖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80个村和2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2万,其中农村人口61万。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09万亩、水田60.69万亩。系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湖南省粮食生产大县(市)和粮食生产“标兵”县(市)。近几年来,武冈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工作措施,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全市农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播种粮食106.2万亩,总产45.9万吨。农业总产值实现441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4元。  
    2、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武冈是2012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财政补助项目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通过项目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了以水稻、玉米、脐橙等为主的主导产业。2012年水稻种植84.6万亩,产值124700万元,玉米种植18.2万亩,产值26380万元,脐橙种植3.8万亩,产值6345万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覆盖粮食、脐橙等9个产业,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2家、24家。农民专业协会与合作组织发展到489个,“菁芗”牌大米等1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华鹏”卤菜等17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乡里妹”等11个商标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07〕15号)和《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湘政办发〔2010〕71号文件精神,我市于2010年2月已全面完成了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  
    (1)武冈市农技推广体系机构设置情况。定事业编制47名,设置8个事业站所,每个站设站长1名,副站长1名。全市21个乡镇(街道)农技站共定公益性事业编制120名,每个乡镇(街道)农技站设站长1名,副站长1-2名。  
    (2)管理体制。市农业局设事业机构粮油技术推广站、经济作物站、植保植检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种子管理站、柑桔脐橙研究所、农业行政执法大队8个二级事业站,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财、物、事以市农业局管理为主,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为辅。切实落实和保障了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的经费预算,保障了工资待遇及时足额到位;妥善做好了非公益性农技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落实了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同时乡镇农技人员由市财政每年拨2200元/人的工作经费。  
    (3)农技推广人员基本情况。全市农技推广体系现有人员293人,其中在职248人,退休45人。市农业局8个二级事业站现有在岗人员47人,退休24人;在岗人员中男35人,女  12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25人,中专21人,高中及以下文化1人;专业技术职称: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29人,助理农艺师7人,农技员1人,未评8人;年龄结构:男50周岁以上的17人,50周岁以下30人。21个乡镇农技站现有在岗人员120人,退休21人;在岗人员中男99人,女21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35人,中专72人,高中及以下文化13人;专业技术职称:农艺师48人,助理农艺师57人,技术员11人,未评4人;年龄结构:50周岁以上6人,50周岁以下114人。  
    (4)条件建设情况。2012年整合项目资金1048万元,共新建农技站站房14个,面积4200平方米;维修农技站站房7个,面积2100平方米;购置办公仪器设备1420台套,其中购置交通工具摩托车60台,大力推进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提升了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效能。2013年7月2-3日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武冈市隆重召开。  
    二、年度目标  
    按照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财政厅〔2013〕136号文件的要求,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真正发挥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升农民科学种植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1、加强体系建设。按照国发〔2006〕30号、湘政办发〔2010〕71号文件精神和省农业厅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强化考评考核和绩效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确保有效履职。  
    2、完善工作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积极采用了3G网络等现代推广手段和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等新的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技术到户率。  
    3、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一主多元推广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强化服务效能,支撑产业发展。  
    4、加强队伍建设和指导,促进农业发展。一是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培训及更新,在完成上级规定省级培训71名和县级培训59人任务外,本市要对所有农技推广人员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年度培训3次以上。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全市确立主导产业3个,重点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10个,主推技术10项。三是加强技术指导,技术指导员年度入户必须在15次以上,年下乡150天以上。四是促进产业发展,科技示范户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节本增效15%以上;全市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85%以上,水稻、玉米产量比前2年平均增长10%以上,节本增效12%以上,脐橙产量比前2年平均增长15%以上,节本增效18%以上,科技应用能力明显增强。  
    5、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建设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和提升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选拔了130名技术指导员,培训130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26000户农户。  
    三、实施内容  
    1、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到今年为止,我市已完成改革任务3年,按照市定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方案中“三年一聘,缺一补一”的原则,搞好农技人员招聘工作。同时,在保障了农技人员各种待遇的基础上,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经费。  
    2、创新考核评价制度。  
    (1)明确岗位职责、落实任务要求、量化考核指标,把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工作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百分考核。  
    (2)考核结果与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等级评定、评先、评优、绩效工资报酬挂钩。从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中拿出5%作为绩效考核奖励,根据农技人员任务完成情况确定考核挂钩的发放标准。对连续2年被评为不称职的,解除聘用合同。  
    3、创新服务手段。  
    (1)依据市政府信息网络,创建武冈市农业网,建立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  
    (2)开通服务热线。把我局电话0739-4221016作为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信息电话,利用手机短信适时发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充分利用《农事指南》电视专栏平台,发布农事信息,开通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推介农业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等服务农民。  
    (3)围绕水稻、玉米、脐橙三大主导产业,创办水稻、玉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  
    (4)根据主导产业发展要求,设立三个课题小组,开办田头学校,由三个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制定培训方案,把科学技术送入千家万户。  
    4、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主推品种、主推技术。  
    (1)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的情况,在21个项目乡镇各选择30—100户科技示范户,全市共培育1300个科技示范户,通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2.6万户农民提升科学技术应用水平。  
    (2)通过培训和示范,重点推广以下10个主导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  
    主导品种:  
    水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11、丰源优299、Y两优1号、Y两优7号、中浙优1号。  
    玉米:正大999、山北2号、中单808。  
    脐橙:纽荷尔。  
    主推技术:  
    水稻: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水稻安全齐穗技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水稻“三定”栽培技术、水稻抛秧栽培技术。  
    玉米:玉米化学除草技术、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玉米平衡施肥技术。  
    脐橙: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示范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示范户主导产业的产量比前2年的平均水平增长15%以上,节本增效15%以上,科技应用能力明显增强。  
    5、选拔招聘技术指导员。按照技术指导员的遴选条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基层农技人员中选聘13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市农技推广中心10人,邓元泰镇7人,湾头桥镇6人,龙田乡3人,头堂乡8人,安乐乡9人,稠树塘镇6人,辕门口办事处8人,荆竹镇9人,龙溪镇7人,邓家铺镇6人,文坪镇5人,秦桥乡4人,马坪乡4人,双牌乡6人,水浸坪乡5人,晏田乡5人,司马冲镇5人,大甸乡4人,迎春亭办事处6人,法相岩办事处4人,水西门办事处3人,合计130人。技术指导员应当具有助农以上技术职称,涉农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农村政策理论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方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熟悉农民的基本情况和技术需求,且身体健康,能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10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并组织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20个农户,确保入户次数、技术指导、农业信息、示范手册、物化补贴及时到位,按要求填写好“技术指导员手册”。  
    6、培育科技示范户。按照科技示范户的选拔条件和选拔程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有一定文化程度、种植水平较好、乐于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并乐于帮助周边农户,能起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全市共选拨1300个科技示范户,分布在21个乡镇480个村,履盖所有农业行政村,其中,邓元泰镇100户,湾头桥镇100户,龙田乡60户,头堂乡80户,安乐乡80户,稠树塘镇70户,辕门口办事处40户,荆竹镇90户,龙溪镇80户,邓家铺镇80户,文坪镇60户,秦桥乡50户,马坪乡50户,双牌乡60户,水浸坪乡50户,晏田乡50户,司马冲镇60户,大甸乡50户,迎春亭办事处30户,法相岩办事处30户,水西门办事处30户。  
    7、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个,主要任务是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示范和观摩培训,分别是:邓元泰镇渡头村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基地,面积20亩,租赁期30年,依托单位为邓元泰镇农技站,基地负责人朱诗杰、技术负责人苏开明,协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联系专家邹应斌。司马冲镇洽义村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基地,面积18亩,租赁期30年,依托单位为司马冲镇农技站,基地负责人杨绍明、技术负责人周宜当,协作单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联系专家阳和华。(2)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个,主要任务为杂交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示范和观摩培训。分别是:安乐乡德江村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基地,面积20亩,租赁期20年,依托单位为安乐乡农技站,基地负责人罗意明、技术负责人苏开明,协作单位国家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联系专家贺喜全。组织观摩三个试验示范基地6次,观摩人数达360人次。  
    8、发展冬季农业。以实施项目为契机,大力发展冬季农业,计划在武马公路的头堂乡、荆竹镇、马坪乡发展种植秋冬作物2万亩。其它项目乡镇也要在技术指导员的发动和指导下,全力抓好冬扩冬种农业,确保农民增效增收。  
    9、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  
    (1)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在完成省定71人省级培训和59人县级培训任务外,9月份,市农业局将组织对各乡镇农业技术骨干进行第一轮培训,每个站培训3—5人,培训内容主要是水稻高产栽培和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及专业化防治知识,时间为3天,教师为各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10月-11月份再开展2期培训,培训对象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部分农技人员。  
    (2)农民培训。今年已对农民进行了21期培训,从3月份开始对项目乡镇进行了第一轮培训,实训人数2700余人,培训内容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农民提出的培训要求确定,培训时间每次3小时。采取集中培训和实地指导的方式进行培训。9—12月份培训计划如下:2013年9月,计划培训6期,培训内容以水稻和玉米栽培技术、病虫防治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3期,田间实地轮训3期;2013年10月-11月,脐橙冬季培肥管理技术培训,创办邓元泰镇渡头村农民田间学校,采取田间培训为主,年开办培训班6期,培训人数320人。  
    10、星级服务创建。按照“星级服务创建工作方案”和“星级评定办法”,开展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活动,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构、队伍、机制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质量,促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现“五好”,全面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四、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间为2013年1月-12月31日。  
    2013年1月-7月按上年实施方案实施,开展工作。  
    2013年8月:成立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业局长兼办公室主任;上报《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2013年8月:建立四级农技推广网络;优选13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30名农业技术指导员;  
    2013年9月—12月: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工作;示范户培训工作;全面完成项目实施;  
    2013年12月: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要求,认真进行项目工作总结,开展绩效考评,进行项目检查和验收,并形成验收总结报告,迎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考评。  
    五、主要参与单位及人员的任务分工  
    1、市财政局:资金使用与管理。  
    2、市农业局:项目的全面落实与实施、沟通与协调。  
    3、市农业局科教股:项目实施责任单位,综合协调各单位开展项目实施工作,组织项目申报、实施、总结等工作。  
    4、各相关职能股站(乡镇农业站、粮油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管理站、农环站、柑桔脐橙研究所)负责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荐,专业技术指导,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推荐和指导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  
    5、专家组及首席专家的职责:负责制定主导产业农技推广工作方案,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培训技术指导员,指导其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专家组在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实行技术工作专家负责制,同时本级专家组接受上级专家组的业务指导。  
    6、技术指导员的职责:  
    (1)技术指导员要掌握当前的农村政策和相关的农业技术,熟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熟悉农民的基本情况和技术需求,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能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  
    (2)技术指导员实行分产业按乡镇联大户制度,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10个左右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负责制定并实施分户技术指导方案,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开展科技示范户培训,建立工作手册,采集相关信息等。技术指导员全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50天。发放技术指导员与农业科技示范户工作联系卡,切实做做科技入户、服务到户农技推广工作。  
    六、经费使用安排和配套经费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基层农技推广补助资金130万元,主要用途如下: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贴52万元,占40%。其中:  
    1、农技人员入户补助每人2500元,计32.5万元,占25%。主要用于技术指导员交通,通讯和误餐补助及劳务费等。  
    2、聘请专家补助6.5万元,占5%。主要用于聘请专家的差旅交通和劳务费等。  
    3、绩效奖励6.5万元,占5%,主要用于试验示范基地和技术指导员等的绩效奖励。作为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年中和年度考核情况进行奖励,考核成绩90分以上的为优秀,奖700元/人;70-89分的为良好,奖500元/人;69分以下的只发放300元/人。  
    4、管理费6.5万元,占5%,主要用于项目技术资料印刷、制度上墙建设及工作培训班评、检查验收等。  
    (二)农业科技示范补助52万元,占40%。其中:  
    1、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26万元,占20%。其中2个水稻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共投资18万元,1个杂交玉米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投资8万元。主要用于试验示范基地购买农药、化肥、设施设备等物资。  
    2、13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农药等物化技术补助,每户200元,计26万元,占20%。  
    (三)农技人员能力建设补助26万元,占20%。其中:  
    1、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推广服务补助6.5万元,占5%,主要用于对农业科技网络书屋、3G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技术服务等。  
    2、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费用16.9万元,占13%,主要用于农技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技术指导员参加农民田间学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面的支出。  
    3、实施“特岗”计划补助2.6万元,占2%。主要用于实施“特岗计划”,支持大学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补贴。  
    七、具体工作措施  
    1、实行行政负责制。成立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武冈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并为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亲自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工作,制定措施,加强协调,整合行政、技术、项目资源,组织宣传发动,加强监督检查等。办公地点设市农业局。  
    2、实行专家负责制。成立武冈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专家小组。根据主导产业情况,各主导产业分别设一个首席专家,分别是:水稻首席专家苏开明、玉米首席专家赵光宇、脐橙首席专家银仕贵。专家小组负责对实施方案的制作,指导员的聘用和科技示范户的遴选等。  
    3、实行责任目标合同制。市农业局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责任目标和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双方责任、权力和义务。  
    4、实行绩效考评制。制订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考评指导体系,对科技示范户的考核,看良种的种植面积、新技术的推广利用和新药械的使用情况。对示范效果好,起带头作用的示范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技术指导员的考核,业绩和指导经费挂钩,首先支付80%的基本指导经费,20%用作绩效考核,对表现好的全额发放,对表现特别优秀的,给予500元的物质奖励。  
    5、项目经费管理实行报帐制。成立项目实施小组,由人事股、科教股、计财股及相关业务站等负责人组成,由科教股股长任组长,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制订经费使用预案,项目办每个月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6、技术培训和技术明白纸发放。技术指导员在技术专家组的指导下,根据各项目乡镇的具体实施情况,围绕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采取集中培训和上门指导等方式对示范户和辐射农户开展培训、指导,全年发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不少于15期。  
    7、物化补贴及时入户。围绕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根据示范乡镇生产实际情况,选择科技含量高的测土配方肥料、优良品种、高效低残留农药及先进的防治药械,对示范户进行“物化”补贴,促进示范户选用优质、高产新品种和高效节本新技术。  
    8、制作好科技示范户门牌、技术指导员手册、科技示范户手册,并及时发放到位;制作技术指导员“联系卡”,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  
    9、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墙报、写标语、挂横幅等宣传媒体宣传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由赵小严、刘海明同志具体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工作。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