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保适宜的鸭场环境。蛋鸭生产期间最适宜的温度是15—22℃,最低不应低于5℃。因此,冬季鸭舍保温防寒极其重要。入冬前,鸭舍的西、北两侧可砌防护墙遮风增温,鸭舍的门前可采取透明塑料布拱棚增温,夜间和气温低时,再在鸭舍和拱棚上加盖草帘保温。适当提高蛋鸭夜宿密度,每平方米8—10只。
二、增加必要的热能饲料。冬季蛋鸭对能量要求较高,因此要适当增加玉米、稻谷、糠麸、豆饼等能量饲料的比例,并且要注意增加鲜白菜、胡萝卜等青绿饲料。
三、燥舍足饮。俗话说“水鸭干圈”,就是白天要有充足的饮水,进棚后要有一个干燥温暖的休息与产蛋场地。垫草要勤加,白天要晒棚,让鸭子卧地时胸腹部不受凉,腹下的羽毛不被粪泥沾湿。
四、补充维生素。经常需要在鸭饲料中额外添加鱼肝油或维生素A、D3、E等。鸭子一般在凌晨产蛋,因此,必须使鸭在凌晨时保持较高的血钙浓度,否则会产出沙壳蛋、畸形蛋,甚至造成产蛋量下降。
五、科学光照管理 蛋鸭产蛋期间每天需要14—16小时的光照,冬季昼短夜长,鸭子光照明显不足。因此,鸭舍内每20平方米面积要安装1盏60瓦的白炽灯泡,灯泡距鸭身高度为2米,并注意掌握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的结合与协调。
六、运动戏水。鸭子原系放养动物,圈养时要人为地增加活动量,特别是产蛋后期的鸭更需要多活动。有条件的尽量把运动场地留大一些。在适宜的晴暖天气先让鸭子在圈场做一些活动,待鸭子体温回升发出“嘎嘎”叫声时可开棚放鸭下水,并根据气温下降程度,减少放水次数,缩短下水时间。
七、配备适量的公鸭。鸭群中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公鸭。小群饲养,每100只母鸭带养雄鸭1只;大群饲养,每2000只母鸭带养雄鸭20只。蛋用种鸭群的比例为20∶1—30∶1。
八、严防疾病 鸭舍与活动场地应每周消毒1次,发现疫病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