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知农技 > 培训交流 > 阳谷老人张德宪的助学情 返回首页

阳谷老人张德宪的助学情

时间:2018-10-08 18:09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作者:佚名收藏

  每年6万元,累计捐资近百万——

  阳谷老人张德宪的助学情

  陈清林 李明珍

  今年83岁的张德宪,是山东省阳谷县闫楼镇吴海村一位普通农民。17年来,他每年拿出6万元资助贫困优秀的学生完成学业,累计捐资近百万,资助学生1169人次。其中有496人考入重点大学,632人已参加了工作。近百万捐助金让千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张德宪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有兄妹七人,因家庭贫困,张德宪连小学二年级都没念完。上世纪60年代,张德宪先后在信用社、拖拉机站、棉站等公社部门做临时工。他积极上进,勤奋能干,只因文化程度太低而不能转正,只好回家务农。从那时起,张德宪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上学的重要性。

  1966年9月,当他听说村里有面临辍学的孩子时,毫不犹豫地从家里拿出4元钱,到学校为8个孩子交上了学费。而在那个年代,全家人一年的结余也超不过10块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德宪的4个子女先后走进学校。为使孩子们安心读书,他和老伴儿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日子过得极其艰苦。他说:“我不能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当睁眼瞎。只要他们自己愿意读书,我就一定会供养。”有一次,懂事的大儿子心疼父母,提出要退学回家,帮父母供养弟妹上学,但张德宪坚决不同意。正是张德宪对供养孩子们上学的执著和耐心,使4个子女相继完成了学业。其中二儿子张怀生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还创建了自己的跨国公司。

  孩子们事业有成了,家庭富足了,就想把父母接到城里安度晚年,但张德宪和老伴儿婉言拒绝了孩子们的请求。他认为自己身子骨还硬朗,依然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老两口儿。

  对于父母的决定,子女们既心疼又无奈,只好商定每年大家尽可能多的给老人一些钱。有一年春节,4个子女一下子就给两位老人了4万元“孝心钱”。到2001年春节,张德宪手里已经有了20多万“孝心钱”。

  大年初一这天,张德宪和老伴儿在堂屋里给子女们开了个家庭会。他先讲起了自己的家世和早年失学的境遇以及几年来周围村子孩子们失学的情况,接着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在阳谷一中成立一个助学基金会,把这些年来积攒下来的这笔“孝心钱”捐献出来,每年拿出五六万元帮扶那些贫困的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本来张德宪还担心他的想***遭到孩子们的强烈反对,没想到他的这番话刚一说完,子女们就纷纷表示赞成。

  这年的春节,“捐资助学”成了全家人的热门话题,包括资助对象的确定、金额以及资助程序,全家人往往一商量就是大半天。最后,他们商定从2001年暑假后开始实施第一次捐助,以后每学期开学前,把钱送到学校。

  2001年秋,张德宪骑着自己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兴冲冲地来到阳谷一中,向学校领导说明了来意。校领导被这位衣着朴素、面目清瘦的老人感动了,当即表示:学校一定协助老人把这项爱心工程办好。随后,张德宪还和学校工作人员一起,几次进入学校食堂和教室进行调查,计算一个学生一学年下来所需要的生活费用。最后当他得知,6万元就能使学校的全体贫困优秀学生一个学年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时,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张德宪捐资助学的消息很快就在全县传开了。一些亲戚朋友听说之后,很难理解他的做法:“这么多钱花在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身上,你到底图什么?”张德宪就耐心地解释,他不想让孩子们像他一样,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再说,自己的几个孩子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他这样做也算是对学校的回报。

  在“阳谷一中张德宪教育基金会”成立那天,张德宪老人身披大红花坐在主席台上,脸上挂满了欣慰的笑容。当他把一份份救助金发到72名贫困学生手上时,台上台下掌声雷动,在场的很多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张德宪老人总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前就给学校打个电话,然后把救助金一一送到同学们手上。

  张德宪捐资助学的善行在社会上反响巨大,他也因此被评为“捐资助学楷模”和“阳谷县十佳公民”,其家庭2016年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张德宪说,在他的心目中,金钱是财富,精神同样是财富。但是更重要的财富,是衣柜里那些被资助的学生们每年寄来的1000多封信和节日贺卡,那才是最金贵的!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