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肚腩开始凸起“游泳圈”了,赶紧去“燃烧脂肪”吧;心情有时候会郁闷?去跑步机上出身汗吧;羡慕施瓦辛格那线条清晰的肌肉吗,每天锻炼力度拉伸吧……健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公司做销售主任的大刘,因为工作关系常与台湾客户打交道,混得稔熟。大刘从他们嘴里听到的宝岛“故事”,甚至比自己生活的城市还多。最近,台湾朋友建议大刘,目前台湾的休闲健身行业十分发达和普及,想创业的话不妨开家健身房。朋友说这可是个朝阳行业,大刘听了不免心动,为稳妥起见,他决定先做些前期的市场调研。
为健康而消费
说干就干。大刘查阅到的资料显示,眼下健身市场日益火爆,“花钱买健康,走进健身房”,人们越来越不吝啬健康投资。大部分健身者平均每人每年的健身花费为1000-2000元,有近一成的人年花费高于3000元,去健身房的平均频率为每周两三次,健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以上海这样引领时尚的城市来看,根据1999-2002年的一项调查,上海城市居民传统的吃、穿、用三大消费支出正在逐渐萎缩,而文娱和保健医疗的人均消费支出却大幅直线上升。其中,健康消费的支出幅度远远大于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达5.26倍。
大刘还向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的一位朋友打听,这位专业人士告诉他,目前尚没有对健身休闲市场的规模作出准确描述的权威资料,但是从北京、浙江、安徽、江苏等部分省市的体育产业专项统计调查报告中可以估算,目前我国健身休闲市场年总经营收入在100-120亿元之间。
朋友给大刘算了一笔账:如果参与健身休闲消费的人能占总人口的70%以上,人均消费支出为100元/年左右,那么,健身休闲业增加值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健身休闲业年产值将能达到1300亿元,占体育产业年产值的30%。
朋友的话给大刘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刘还向一家总部在厦门的健身器材加盟商咨询,对方告诉大刘,北京健身房的密度是30000多人拥有一家,厦门也差不多是30000人一家,像厦门不到一百万常住人口的中型城市,20-30家健身房的密度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大刘赶紧查了一下上海健身中心的数量,也许是资料不全,数来数去,比较大型的健身房也只有30家不到。而上海常住人口在2004年就达到1742.15万人,还不算外来人口。大刘开始“热血沸腾”了:看样子,健身业确实是个新的消费热点,“钱途”不可限量。
为健康而投资
那么,应该如何投资?投资多少呢?
对方坦白告诉大刘,健身房没什么技术成份,所以也没必要加盟,最关键及投入最大的就是器械配置。器械越高档,质量越好,当然价格也相应略高。此外,就是场地规模,因此,3-5万元能开,10-20万元也能开。
听了对方的话,大刘将信将疑,到底应该开一家什么样的健身房?还是体育界朋友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让大刘的头脑清醒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