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浮打造宜居宜业新城。资料图片

揭阳潮汕机场。南方日报记者 高笑 摄

作为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三大抓手之一,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着眼于目前粤东西北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弱的现状,从提升粤东西北城镇化水平出发,以“扩容”推动“提质”,其核心在于打造产业、人口等集聚、升级的大平台,培育全省加快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后,不仅粤东西北各市颇感振奋,不少专家也强调,粤东西北扩容提质实际上也为珠三角提供了优化发展、做强做大的广袤腹地。笔者也从省住建厅获悉,目前有关粤东西北扩容提质的具体实施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方案不仅将设定扩容提质的具体目标,更将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强化粤东西北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动力。
中心城区新空间可释放生产力
粤东西北多年来发展相对滞后的一大桎梏在于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区不强不大,在产业亟须转型升级的今天,缺乏一个好的平台吸引产业和人才的集聚,也就难以对周边县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如全省中心城区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之一,云浮中心城区规模偏小、城市功能偏弱、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多年来,多位省领导在云浮调研时都曾强调“云浮的当务之急是做大做优中心城市”、“云浮现有城区没有新的发展空间,必须扩容提质”。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傅崇兰指出,珠三角核心区域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80%,但粤东西北因其不同的地理、历史、交通环境,城镇化水平远远不够,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相对较低,这就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真实写照。
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必须改变“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决定》因此在“扩容提质加速新型城镇化”一节中,就强调拓展各地级市中心城区空间,增强资源集聚度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只有1个市辖区的地级市选择1个县改设区,支持各地级市规划建设1个新区。
据介绍,揭东撤县设区后,揭阳的市区规模从原来的181平方公里增加到103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从原来的70.6万人增加到约200万人,市区面积扩大了5.6倍。而借行政区划实施调整的契机,揭阳因地制宜,提出再建设空港新城和蓝城新区,从而形成了榕城区、揭东区、空港新城和蓝城新区四区齐头并进的城市发展格局。
揭阳市委书记陈绿平说,“揭东撤县设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区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揭阳城市发展的局面豁然开朗;而新城建设的大量投资和行政区划调整释放的生产力,都将对揭阳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为珠三角提供发展腹地
当然,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并不是简单的造新城新区,扩容只是手段,提质才是目的。
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5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就作出了“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聚集发展、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部署。10月印发的《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五年行动计划》,更明确了粤东西北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须以加快产业、人口、城市“三个扩容”以及产业、人口、城市、生活“四个提质”为重点。
因此粤东西北扩容提质就是要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使各市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以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发展的作用。
傅崇兰则说,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问题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始终是最重要的,城镇化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注意生态环境、文化的保护。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粤东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构建新的城镇化推进体系。“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四化同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关键”。
不仅是粤东西北的提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是放在全省加快发展一盘棋下,只有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了,成为新的增长极,“两个率先”的任务才可能实现。特别对人口、环境、资源等各方面承载能力都已经达到极限的珠三角来说,粤东西北的扩容提质实际上为珠三角优化发展、转型升级、做大经济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和广袤的腹地。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宋劲松说,对粤东西北而言,发展路径就是优化存量资源,吸引新增资源。"存量"就是珠三角,现在珠三角很多资源已经饱和,也带来很多资源病,必须把一些资源分解出去,这对各方都是有利的”。
中小城市吸引人口就地城镇化
《决定》还强调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组团发展。一方面打造粤东城市群、粤西沿海城市带、粤北生态城;另一方面依托地级市中心城区建设若干人口规模100万、200万以上的大城市,依托县(市)城区建设一批人口规模20、30、50万以上的中小城市,建设一批与中心城区配套服务、特色鲜明的中心镇,形成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
宋劲松说,建设一批大、中、小城市既是扩大发展空间,更关系到粤东西北的综合竞争力。“现在往往不是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像目前国内很多地区都是联合成一个城市群,如长三角、渤海湾”,所以粤东西北要打组合拳,打造城市群,而且要与珠三角紧密结合在一起,全省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和合理的等级规模、功能结构。
有网友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决定》表示出兴趣。目前在广州工作的网友layla说,自己的老家在粤东农村,以前拼命学习是希望能“鲤鱼跳龙门”变身城里人,但现在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压力大,生活成本太高,买房的难度也大。如果老家一些中小城市能够发展起来,可以提供不错的工作机会,倒不如回去发展安居乐业,这样至少离父母也近些。
云浮市云城区有关负责人则以云浮为例表示,云浮一方面要加快新区建设,另一方面则加快旧城改造建设,“从今年开始,结合新区扩容发展,确定了43项旧城区提质重点建设项目,如市教育园区、市人民医院新院、南山河城防工程、城区污水管网扩建工程、南山森林公园、东方时代广场等,计划总投资310.3亿元。”这改善了城区的生态环境也拓宽了发展空间,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农业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也就更容易了。
分析
粤东西北地区如何提升城市品质,专家称
规划不可忽略区域差异
广东规划为何要再改革?粤东西北地区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城市规划应以何为先导?在省住建厅主办的第四期“南粤沙龙”活动上,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其之于广东规划的见解,为广东城市规划出谋划策。
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指出,1990年至2000年,广东境内人口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同时,他提出,公共服务业也存在显著集聚趋势,“强者恒强”,而且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
针对区域差异,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举例道:“一个在广东打工的农民,在老家建了一套房子,但农民在农村老家这种区位下所谓的财产性收入,在区位的角度根本不值钱。”他表示,只有通过区位结构的调整,才能让农民和城市人口一样拥有财产性收入。“从某种程度讲,区位就是资源,就是资产。”
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李永洁认为,省委、省政府出台《决定》,是对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视。不过,他同时表示,“广东现在的区域不平衡确实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在关注粤东西北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珠三角。”
对于粤东西北地区的城镇化问题,王富海认为,过度土地开发规划不应是主体。“不应扩大用地规模,相反,要减少用地规模,使得我们的投资在空间上有更高的密度。也许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会使城市质量的提升有更好的效果。”他以东莞石龙镇为例,“一个12平方公里的镇,发展状况非常好,为什么?因为他们珍惜自己的土地,讲究集中建设、土地集约,使得空间集约化产生的效益远远超过比它大10倍的镇,这就是注重空间效益的好处。”
会上,王世福抛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即珠三角城市是否需要“扩容”。他指出,珠三角和潮汕地区的连绵带如果可以形成,“这便是扩容的空间指向。”王世福提出,粤西地区产业多样性较低,“能不能在北部湾崛起另一个次强的核心?”对于粤北地区,他则认为在珠三角提质扩容的同时,“应该让粤北有更美丽的乡村。”
各市行动
云浮:西江新城初现轮廓
“西江新城变化太大了、变得美了!”近日,来自香港、珠三角等地的投资考察团先后到云浮市考察西江新城建设,当他们了解到隐于山林的江边小镇转身“变脸”时,无不发出赞美之声。一位考察团高层深有感触地说:“三年前我来过这里,可这次来,没想到发展这么快。”
笔者翻开云浮新区规划图看到,一座山水生态现代化新城浮现眼前:在空间布局上,采用禅宗“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立意,将山水生态资源与城市主要功能区结合,形成“一条中轴线,五大生态廊道和五大发展组团”的山水田园新城空间结构。核心区西江新城80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有一半是水体、绿地和山岭,开发强度体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加快新城建设不仅是云浮实施扩容提质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全市发展增长极,带动城乡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该市规划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在发展目标上,云浮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加快推进云浮新区的开发建设,实现4年奠定城市生态发展基础、8年再造一个新云浮、20年建成“新城典范”的目标。
随着云浮新区大建设、大发展的强势推进,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巨大的投资潜力吸引了世界各地优质投资商云集。据了解,目前新区招商引资项目已有131个,计划总投资730.56亿元。引进了碧桂园、北京远大、四川大行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
“接下来,我们要抓住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千载难逢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云浮发展的信心,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促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推进城市转型发展,使新区成为云浮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引擎。”云浮市委书记黄强如是说。
揭阳:产城融合建十大平台
目前省委省政府对揭阳的新定位是广东新型工业化城市、重要石化能源基地、粤东经济强市。但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和发展追求,揭阳也提出了4大城市发展定位:把揭阳建设成为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交通运输体系完备、紧密联系珠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的粤东交通枢纽中心;建设中心城区人口超120万、辐射带动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岭南特色水城特质明显的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石化能源基地、全国商贸流通之都、广东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粤东经济强市;建设富有朝气活力、平安稳定、绿色生态、公正法治、清正廉洁的粤东上善新区。
工业化和城镇化犹如“鸟之双翼”,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行之不远。为此,揭阳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的4个区,明确了各区的发展重点:榕城区重点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打造岭南特色水城;揭东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蓝城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玉器产业,打造宜居宜业新区;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粤东国际化前沿平台、汕潮揭同城化先行区、推动揭阳转型升级集聚区。
此外,揭阳今年还谋划搭建十大产业发展平台,启动打造六大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计划。在市区范围内,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打造珠海产业转移园、中德金属生态城、揭东开发区、阳美玉雕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产业发展平台,以园区产业的集聚发展带动城镇的繁荣,以城镇的发展吸引产业的集聚,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专家访谈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
扩容提质不是简单造新城
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是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不同于过去30年珠三角发展模式的新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高度评价《决定》中将粤东西北城镇化的重点放在中心城区,绿色、低碳、生态、集约地发展。他也特别强调,中心城区发展,不是简单的搞“造新城”、依靠土地城镇化,特别重要的是产城融合,土地、人口、资源、产业的城镇化要相匹配,这样才是有内涵的城镇化道路。
中心城区以点带面
南方日报:《决定》要求通过加大中心城区提质力度,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中心城区在区域发展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迅:粤东西北跟珠三角广袤的冲积平原地理地质环境不同,多处在生态敏感区,森林、植被多,区域环境好,所以粤东西北的城镇化道路不能简单跟珠三角走。广东对粤东西北地区需要有一些生态环境要求,要保证山青水绿。在这样的情况下,粤东西北不能全面蔓延式、城市挨着城市的发展,而是要走发展中心城区的道路,所以《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发展中心城区,通过点的发展来带动整个面的提升。因此中心城区更要做大做强,更要强调地理学上的集合发展理论,要扩大它的承载能力,即我们所说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扩大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就是要让规模适度做大一点,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中心城区,吸引力尤为重要。中心城区规模做大以后,对整个区域自然是有利的,人口、资源、产业集聚的中心城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压力也会适度减轻。中心城区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后,吸纳就业能力提高,再加上山青水绿的优势,就能把周边的人口吸引过来。
东西北核心竞争力是环境
南方日报:扩容提质中“扩容”很好理解,简单地说就是做大发展平台和空间。那“提质”又该如何理解?
李迅:提质非常重要,不能简单的扩容。我们过去非常注重速度,现在更要强调质量和内涵。我们要走的道路和过去简单的粗放和扩大规模有别。过去发展速度确实快,但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也很大。所以现在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方面要强调速度、规模,另一方面要强调质量和水平,甚至有时候质量和水平比速度和规模还要重要,质量和水平要作为这个地区发展的后发优势。
将来粤东西北的竞争力除了资本要素、人力要素外,还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环境,只要山清水秀就不用着急,将来的发展就不局限于简单的规模。环境搞得很好,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话,这个地方的发展就有别于我们过去走的粗放式道路。所以提质非常重要,提质里面保护环境非常重要,提质当中强调资源节约非常重要。这实际上是探索出一条有别于过去30年的道路。
新区发展能带动老成改造
南方日报:《决定》中支持只有1个市辖区的地级市选择1个县改设区,支持各地级市规划建设1个新区,您认为“县改设区”和“新区”会带来哪些变化?
李迅:“县改设区”会使地区职能发生转变。过去的县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设区以后产业发展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目标。从行政体制上要求这个地区的发展,改变地方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但还是要继续关注农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四化一体”,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同步发展。另外,新区发展是我们国家近30年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也是这样做的,通过新区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新区起到发展引擎、增长集合的作用。包括过去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现在我国有很多这种新区发展的案例。新区发展同样也能带动老城的发展,通过新区发展带动老城的改造,这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我们国家这些年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个经验。
新型城镇化须产城融合
南方日报:粤东西北扩容提质中,应该如何处理好城镇化与产业和人口的关系?
李迅:中心城区发展,不是简单的搞“造新城”、依靠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产城融合,土地、人口、资源、产业的城镇化要相匹配,这样才是有内涵的城镇化道路。
此前的城镇化比较普遍的是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中有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但没有在城市消费;居住在城市,却没有完全享受城市的福利。另外城镇化过程中不能土地有了,房子有了,人口有了,但产业不齐全。城镇化要一定要注重发展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要让所有进城的人都能完成就业。如果农民进城了但就业问题却解决不了,就会形成“贫民窟”;又或者产业跟不上吸引不了就业,就会形成“鬼城”。所以我们要把就业问题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扩大我们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图解新广东”
http://www.nfdaily.cn/special/13dxb/
南方日报记者 卢轶 陈清浩 达海军
通讯员 岳建轩 梁宇 实习生 赖圆悦(除署名外)
统筹 陈韩晖 蔡秀娟
南方日报记者 唐柳雯 实习生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