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民网 > 农知农技 > 农技动态 > 玉米、大豆间作增产不增地,一份田地两份收入 返回首页

玉米、大豆间作增产不增地,一份田地两份收入

时间:2020-04-02 17:59来源: 371种养致富网作者:佚名收藏

   近日,在位于仁寿县珠嘉镇的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内,种粮大户王紫彬正在自己的地里为玉米播种做准备。

   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不同,王紫彬采用的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这项技术创下了在不增耕地、玉米不减 产 前 提 下 ,每 亩 多 收100-150公斤大豆的成绩。

   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之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又再次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的唯一技术模式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仁寿县,就是最早在全国推广这一种植技术模式的地方之一。

   玉米、大豆间作增产不增地,一份田地两份收入

   玉米大豆合伙种

   3月底播种玉米,6月上旬播种大豆,与单作玉米相比,扣除增加的生产成本,粒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亩均增效可达到360元。王紫彬告诉笔者,如果将粒用玉米替换成鲜食玉米,亩均增效将达到1300元,那就需要更高的土地条件和种植技术。

   王紫彬目前种粮面积1000余亩,他将其中200余亩作为试验田,尝鲜新模式。

   谈起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就要说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早在2003年,杨文钰就带领团队研发此项技术。2007年,在仁寿县建立试验田,开始耕种试验。

   以前,仁寿县大多数地方都是进行小麦、玉米、甘薯三种耗地作物套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小麦、玉米产量也受到影响。如今,以能养地的豆科作物代替耗地作物甘薯,小麦/玉米/大豆新三熟模式渐渐成熟。

   如果不依靠机械,间套作就会费工费时,得不偿失。王紫彬说,现在,间套作有了配套的机械,他的田间管理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

   值得一提的是,杨文钰和他的团队不仅攻克了小株距分带同步精准播种、分带变量喷雾、低位仿形割台、高通量低破碎脱粒等关键技术,还研制了适于间套作轻简、高效、安全、稳定的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机具,填补了间套作无配套农机具的空白,实现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

   玉米、大豆间作增产不增地,一份田地两份收入

   精细套作示范田

   当天,四川农业大学仁寿示范基地的科研助理郭铭也在田间忙碌,指导村民如何进行更加精细的间套作,为广大群众谋划丰收图景。

   同时,郭铭也在不断研发新农机,延伸青贮玉米-青贮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混合青贮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供智力支撑,2018年7月,仁寿县人民政府、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和四川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粮食园区组建川农大博士工作站,作为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的原始创新平台,强力打造产学研融合、项目联合开发、技术交流创新、技术人才引进平台。

   目前,仁寿县共有1.3万亩粮食土地采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珠嘉镇展开推广种植的1300亩中,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40公斤,既为粮农增产增收,也为仁寿带来开放创新影响力。粮食园区川农大博士工作站负责人李h介绍,对于初次尝试新技术的种植户,在播种的前、中、后都会有专业技术人员前去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并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来年的种植方案。

   李h还告诉笔者,仁寿县还免费向尝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群众发放种子、农药、化肥和农膜。

   信息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