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民网 > 三农资讯 > 三农调研 > 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返回首页

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间:2021-09-02 20:41来源: 常德市农业农村局作者:佚名收藏

  

  8月,全市288.2万亩晚稻下地,田野换上“绿装”,我们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着沅澧大地的变化:

  ――在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紫湾村,中联智慧农业(水稻)项目基地插上智慧的“翅膀”,用数字赋能,精准作业;

  ――在汉寿县辰阳街道仓儿总社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种植的南瓜、冬瓜持续上市,新鲜的蔬菜将通过专业的冷链物流,运送到广东、深圳等地;

  ――在鼎城区草坪镇,三角堆村的原有池塘里栽种了各种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枫林口村的改厕新增“四格池”。污水变清、垃圾消失、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的美好田园生活正在全市“上演”。

  近年来,我市坚持统筹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90.6亿元、增长9.7%,农业增加值166.7亿元、增长7.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9元、增速14.2%。

  紧握“接力棒”

  乡村振兴呈现“新气象”

  2020年底,常德市44.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个贫困县石门县摘帽,39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5月7日,在常德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的当天,全市594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全部进村到岗,1750名驻村干部接过脱贫攻坚“接力棒”,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心剂”。

  7月初,鼎城区中河口镇北洲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9万元承包款。“多亏了工作队,这可是我们村里的集体经济第一次有进账啊!”村支部书记刘金凤感慨地说。

  今年5月,由市水利局牵头的市派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北洲村,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0”的丘陵村带来希望。工作队和支村“两委”共同努力建起了总投资约45万元的甲鱼养殖基地,包含两个养殖温室、三个放养池,固定资产归北洲村集体所有,发包给承包户。

  开“新局”的同时巩固脱贫成果,成立5个工作组进入到全市,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采取扶产业帮就业方式,帮助脱贫群众和低收入群众稳收增收;向全市结对帮扶责任人提出驻村帮扶10个“零发生”工作目标。截至7月5日,全市共监测发现疑似返贫致贫风险点16211条,目前已核15316条,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乡村建设也同步启动。目前,全市已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发动群众56.8万人次,清理生活垃圾50余万吨。完成新(改)建户厕77506座、公厕125座。启动乡村建设行动,2020年高标准农田51.66万亩基本建成,桃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春耕备耕工作1日内四获央视报道,2021年59.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完成批复。持续推进禁捕退捕,开展“冬春攻势”“清风行动”“渔政亮剑2021系列专项执法行动”等专项整治。

  增强装备

  现代农业插上智慧“翅膀”

  行走在沅澧田间地头,科技气息越来越浓。

  机械化生产唱响了主旋律。今年,全市落实早稻275.5万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预计单产同比增长12%。落实中稻231.7万亩、晚稻288.2万亩,粮食稳产增产工作获农业农村部通报推介。全市准备了10万台农机具,新增22个、扩建5个育秧工厂,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464家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也全面投入粮食生产,全市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5%以上。

  “数字”为农业赋能。在西洞庭管理区的中联智慧农业(水稻)项目基地,土壤监测仪、气象传感器,水情、虫害测报仪等高科技设备应有尽有,用手机“APP”代替农具,用数字赋能,精准作业。在汉寿县和武陵区智慧大堤试点,守护农田和家园的大堤里同样装上了“智慧眼”,安在大堤内部的传感器,实时传输。

  “智慧”的翅膀也飞到了“化肥减量”的攻坚战中。汉寿县毛家滩回维乡的种粮大户们在金穗农机合作社的指导下,插秧机装上了“水稻侧深施肥机”。施肥机能将料箱里的肥料输送到距离秧苗测位4.5公分,深度5公分的施肥位置,高效、准确完成水稻侧深施肥。鼎城区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使用“绿肥”,水稻插秧前,在大田里播撒紫云英和油菜花种,在其成熟后进行翻土,以天然的绿肥为土壤增加肥力。

  多方发力

  农村改革演绎“新内涵”

  在乡村振兴新阶段,面临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任,农村改革在新的时代演绎着全新的内涵。

  “成交588笔,成交面积11万多亩,成交金额2500多万元。”这是汉寿县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成立至今的交易数据。经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汉寿县摸清了全县村级集体资产,成立了交易中心,统一挂网交易。土地流出去了,农民得到真实惠,改革红利真正下沉到村。

  2020年,全市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共清理核实集体资产总额92.2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9.06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414.53万亩,其中农用地总面积2176.43万亩。资产摸清后,如何能让其“活”起来。今年7月,市农经站联合建行常德市分行到鼎城区谢家铺镇施家陂村和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八斗湾村开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采取小微企业“云税贷”的方式开展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共为村集体参股的2家企业发放贷款395万元。

  “先申请,后建房”的思想开始在农村蔓延,未批先建、批东建西、批小建大、建新不拆旧等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在这场农村宅基地改革中,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汤家山村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基础、以归园居农宅合作社为平台、以“合作社+公司+农户”为主要模式的改革推进,汤家山农家乐和特色民宿正在走向集群化、规模化。

  2019年6月,常德市首家规范化村级供销社在桃源县热市镇云盘山村成立,这在常德供销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供销改革有了新突破。近年来,全市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县级社4个,建成乡镇社124个,实现了全覆盖,建成村级社1483个,覆盖率达93%。

  稳中求进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8月18日,澧县云上葡萄节开幕,全县近40家葡萄专业合作社开始网络平台销售。今年,澧县种植葡萄6.7万亩,其中阳光玫瑰5万亩,已形成“葡萄鲜果销售为主,酿酒加工、旅游观光为辅”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小农户真正对接了大市场。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我市以务实的举措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上半年全市新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556家,申报省级示范社、家庭农场102家。创新推广联合、联盟等有效做法,建立多种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着力推动争资引项。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争取国省项目资金28.29亿元,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达9.4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全力落实招大引强。加快深圳国际食品谷常德产业园项目进度,组织常德(深圳)农业招商项目签约系列活动,签约项目11个,金额约为15亿元。

  ――聚力推动加工产业。全市新增“两品一标”71个,有效总数达到358个;上半年我市农产品加工收入实现740亿元,同比增长19.35%。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整市创建单位。

  ――大力推进三产融合。休闲农业共接待953万人次,同比增长56.89%,实现经营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41.16%。

  截至目前,全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生产基地达54个,蔬菜面积110万亩;水果150万亩,其中柑橘128万亩;全市茶园37万亩,新扩(改造)茶园1.1万亩;烟叶种植达5.78万亩。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236.2万头、存栏335.8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8.12%、47.54%。特色种养明显增长,“常德甲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全市水产养殖123万亩。

  


原文链接:https://nyncj.changde.gov.cn/zhdt/gzdt/cddt/content_858648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