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头牛在山林抛养一周后,牛群自动回家?昔日许多养殖大户想也不敢想的事,现在在这里变成了事实。8月28日,在桃源县观音寺镇会人溪村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金桂菊给记者侃起了她发展生态养殖的经验。
1971年出生的金桂菊,于2016年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待遇,回到家乡――桃源县观音寺镇会人溪村。
会人溪村海拔800多米,群山连绵,田少人稀,森林植被达95%以上。回到村里的金桂菊,放眼四周的山岗,思考如何当好绿水青山保护者的同时当好金山银山的开拓者。2017年,金桂菊投资200多万元,创建了观音寺镇第一个娃娃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她一边拜师学艺一边养殖,逐步掌握了娃娃鱼生态养殖繁育新技术,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
致富不忘乡亲,金桂菊成功养殖娃娃鱼吸引了观音寺、龙潭、牛车河等乡镇60多户农民参与,共同组建了桃源县五里冲娃娃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娃娃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定期对入户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开展娃娃鱼生态养殖经验交流。目前,全合作社共有生态养殖娃娃鱼85000多尾,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入社的每户社员年均增收5万多元。
如何吸引在外务工的中年人返乡,与留守老人一起依靠绿水青山建设“绿色银行”?2020年,金桂菊追加投资260多万元,创办了4个生态养殖场,生态养殖160头湘西黄牛,200多只黑山羊,180头本地黑猪,600多只鸡鸭,并且邀请外出打工的五对中年夫妇,返乡参与“四场一基地”的生态养殖管理。金桂菊坚持让畜禽白天去树林采食中草药和野菜杂草,喝山泉水;晚上回到栏舍后,吃玉米粉、红薯叶、南瓜片、米糠等天然饲料。因而这些畜禽肉香味美,广受市场欢迎。去年获销售总收入达230多万元。
金桂菊告诉记者,在树林中养殖牛、羊、猪、鸡,不仅这些畜禽养得好,树木也长得茂盛,实现了生态立体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林畜相互依存,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满地山坡,牛羊如何放养?见记者好奇,金桂菊的的弟弟金池武拿出了手机,给记者现场展示定位牛群。
“为什么用定位器?是怕牛不回来吗?”“不怕。”金池武果断地说,山里人淳朴,放养几年来,还没发生一起偷牛事件。至于用定位器有多个原因。一是生态养殖逼出来的。山多牛多,劳力跟不上,放养后,不知牛的去向,装定位器能节省人力。开始时每头牛都装,后来发现一群牛总有一头领头的,只要给领头牛装上就可以了。二是出于安全考虑。金池武告诉记者,他的父亲生前也养过牛,在一次找牛时,因体力透支,在山坡上摔伤。于是,他想到了装定位器。
为什么一周内,牛会自动回来?谈到这点,金池武脸上洋溢着自信。他说,这是他的“发明专利”。一边的金桂菊见弟弟卖起“关子”,忍不住说出了秘密:牛在外吃了草,不喝盐水就不舒服。牛回来后就给他们喝盐水,慢慢地,牛在外一周不舒服就想回来,牛一回来就给它们喝盐水,如此一来,牛就养成了每周自动回来的习惯。据悉,他们的山羊也是放养,不过是上午10时放出去,晚上羊群也自动回来。
谈到未来的发展,金桂菊坦言,今后她要结合家乡山高林密、山多田少、峡谷溪流多、水土富含天然硒元素等特点,做大做强生态种养产业,加工生产出更多特色富硒有机食品。同时,打造了一个休闲养生的地方,真正让高山森林变“银行”,让百姓富、村里旺起来。
原文链接:https://nyncj.changde.gov.cn/zhdt/gzdt/cddt/content_85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