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日报 》( 2013年08月20日 05 版)
令望海 本报记者 买天
记者走进位于甘肃兰州红古区窑街镇杨家坪的兴业养殖农民合作社,正在忙碌的村民张永平告诉记者,他去年在这个养殖场投入了10万元,自己不承担任何风险,效益还可以。“我们让村民按批发价领购羊只,然后在每只羊的耳朵上打上耳标,统一由养殖场饲养,等这些羊出栏后按村民认购比例分红。如果村民认购的羊只在养殖期间死亡,损失由村委会和养殖场各承担一半,村民不承担任何费用。”今年58岁的上街村村党总支书记李延忠告诉记者,让村民“零风险”养殖,降低了村民养殖风险,为村民搭起了保护伞。
“我们村有1756人,只有425亩土地,而且水浇地只有51亩,其余全是山台地。”李延忠介绍说,如何立足这些山台地实现村民的致富梦,村里花了不少心思,最后将致富的出路定在了发展养殖上。“去年10月,村里在杨家坪的山台地上建成了养殖场,引进了第一批育肥羊600只,在春节出栏时,每只羊纯利润收入200元。”李延忠告诉记者,村民看到了养殖的利润,都想加入到合作社。
为加快村民致富进程,村党总支还动员村民扩大核桃种植产业,仅今年就补种了核桃树4000棵,新增核桃面积100亩,从外地引进了适合山台地生长的甜高粱和蛋白草在树下种植,确保了两个养殖场羊只有充足的饲料。这样就形成了“树上结果、树下种草、用草养羊”的循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