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是硬化好的路,喝的是安全放心的水,睡的是卫生暖和的吊炕,住的是抗震节能的新农宅,用的太阳能浴室。干净的户厕和沼气供的暖,周围是绿化好的环境和亮闪闪的太阳能路灯……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包括农村街坊路、供水(含消防用水)、污水处理、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绿化、大中型沼气站、生物质气化站、雨洪利用、太阳能浴室、路灯(含太阳能路灯)和户用沼气、***踏式户厕、吊炕等26项建设内容、涉及10多个市级主管部门、覆盖13个郊区县的新农村“五+三”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春节期间,记者走进了怀柔北部山区的渤海镇六渡河村。天已擦黑儿,而穿红戴绿的村民,踩着锣鼓点走出家门、涌上街道,扭起大秧歌,个个儿***神抖擞,围着看的乐得前仰后合。正踮着***为秧歌队喝彩的村支部书记王福坤,向记者介绍道,以前夜晚出门,尤其是没有月亮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很不方便,大家也很少出门。“现在有了这灯,夜里也亮堂堂的。这不,一过年,大伙儿就变着法儿的找乐,咱大山里也过起了夜生活。”村支书王福坤所指的这灯,正是新农村建设“三起来”工程之一的亮起来工程所安装的太阳能路灯。
作为怀柔栗花沟“不夜谷”观光旅游带中最重要节点之一的六渡河村,原来总是白天人声鼎沸、晚上唯闻犬吠。自从2007年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实施以来,六渡河村大街小巷装上了150盏太阳能路灯。往日一入夜便陷入沉寂的小山村,如今有了路灯的点缀,宛如一串明珠,浮现在栗花沟中,靓丽迷人。
“村子不仅亮堂了、热闹了,村民的负担还减少了,这灯真省钱。”村支书王福坤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一盏太阳能灯经过一天充足的光照,蓄电可以满足4到5天照明,不需任何电费。以前没安装太阳能路灯,村里一年临时照明的电费大概就得花掉1万多元。“有了太阳能路灯,这笔电费全省了。”
不仅电费省了,维修养护也不用***心。怀柔区政府每年拿出专款,对太阳能灯进行维护。发现有设备损坏了,村委会一个电话就有专人来修。
据介绍,截止到目前,全市新农村建设“五+三”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13亿元,其中市级190亿元,区县乡镇两级和农民自筹23亿元,除了为郊区农村安装节能路灯20万余盏,安装太阳能路灯16万余盏以外,还硬化街坊路7521万平方米;绿化美化道路3982.6万平方米;改造老化供水管网10782公里,为农户安装计量水表98万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818处;建设农村公厕6464座,改造户厕70余万座;建设太阳能公共浴室970余座;实施既有农宅改造6万余户;安装太阳灶1200余台、太阳能热水器12.8万台;实施地热采暖示范1400余户;安装卫生节能吊炕39万余铺;建设雨洪利用工程800余处,建设粪污治理工程700余处。
几年来,这一系列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方便了农民吃穿住行各个方面,使农民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而随着这些设施的不断健全完善,随之而来的管理维护问题愈发重要和紧迫。
就像六渡河村一***,太阳能路灯不仅装上了,区政府每年还拿出专款,对太阳能灯进行维护。房山区围绕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座谈讨论、实地查看、问卷调查、分析整理,制定了《房山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实施意见》。区能源站在管护工作中不断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两气”工程实施网络实时监控,先后在25个试点示范村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入站,为气站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又一道安全屏障;同时,推出了“高密闭***能灯控制器”、“无外露端子太阳能蓄电池”、“秸秆气加臭机”等创新手段,进一步解决太阳能照明灯及秸秆气使用方面已出现的危险问题;购置了用于工程巡查的维护工具,实行质量检测定量化等等。2011年,全区财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资金达到5844.8万元,同比增加了近20%。
据了解,2011年,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意见》,全面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的建立,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出资主体、监管主体和主要任务。通过拓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维护和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正常运行,有效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和良好使用。
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我市公共厕所、路灯(含太阳能路灯)、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等设施纳入市政市容部门管理范围,供水(含消防用水)、污水处理、雨洪利用等设施纳入水务部门管理范围,农村街坊路纳入交通路政部门管理范围,绿化纳入园林绿化部门管理范围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本部门管理范围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标准和考核办法,部分单位还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总体来看,市***关部门联动机制已建立责任明确的维护和管理体系,将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农村的事儿管起来,创造了历史性突破。
有制度、有台账、有保障。海淀区率先出台了《海淀区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意见》;***台区提出达到“三有一要”,即投入有保障、管理有队伍、服务有质量、设施运行要正常的目标;平谷区成立了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该项工作;同时,明确了区县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投入主体,建立了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顺义、通州、门头沟、大兴、密云等区县分别制定并印发了区县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方案。2011年底前,组织了市***关部门对区县乡镇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进行检查。通过对40个乡镇、60个村的各项设施检查,各项设施得到了及时维修,农村基础设施运行正常。由市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行业监管主体,形成了从上到下的考核监管体系,建立了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各区县将“各级政府无偿资助或社会捐资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进行资产登记,实行台账式管理”。2011年,全市已经投入到“五+三”工程管护资金近9.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工作落实。
农民受益、农民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深受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农民既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受益者,也是设施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管护人员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农民,不仅使农民参与和受益,还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如,延庆县结合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通过生态就业的方式,在全县建立了1.2万人的生态管护队伍,负责生态林管护、农村水务管理和农村保洁,这些管护人员大多出自当地农民,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后在进行上岗。截止目前,本市已经建立了近6万人的乡村保洁员队伍,为营造郊区农村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将农村设施维护纳入村规民约,明确给农户管理,责任到户、到人,有效地保证了这些设施的完善和良好使用。一些村委会,针对农村设施品种多、技术要求高的现实,自主成立了设施管护维修队,建立了农村设施维护的自治组织。如,顺义马坡史家营村,不仅建立了村级专管队伍,还建立了一些促进村庄***神文明建设的一些好制度,如婆媳澡堂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婆媳的良好关系,促进了农村***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