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体育设施作为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体育竞赛和社会交往的载体,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物质保证。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关系到一个地区群众活动的普及程度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社会主义***神文明的发展和提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近几年来,十堰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加大了对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为群众健身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亮点。
一、 十堰市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概况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五县(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一市(丹江口)两区(茅箭、张湾),6个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市总人口350万,其中农村人口280万,耕地占国土面积的8.13%,森林占57.42%,***地占7.50%, “山高坡陡石头多,田少地瘦土层薄”,是农业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的基本成因。全市共有乡镇117个,行政村1841个,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十分分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2006年以来,在国家、省、十堰市的共同努力下,共有276个行政村配备了新农村健身设施。已建体育设施的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15%。
二、十堰市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一是掌握政策,统筹规划。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实施方案中“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应逐渐由社区向农村转变”的***关规定,十堰市积极部署、合理调整,及时作出了***应调整。从2006年开始,我市已在全市276个行政村布置了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国家投入76套,省投入120套,市自筹投入80套。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项目审批中,我们按照“靠公路,近集镇,便活动,成一线”的原则,结合山区人少山大、居住点分散的特点,要求新建场地要在人口密集处,接近国道、省道公路边,紧邻集镇,方便农民参加健身活动,初步形成了***邻村体育设施成一***线、***邻镇体育设施成一片的良好格局,较好地保障了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三是严格程序,确保落实。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先建场地后拨器材安装”的程序执行,对积极申报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的行政村,先要求该村新建(改建)场地,再由市文体局会同县市区文体局对场地进行初步检验,检验合格后再统一拨付器材与资金,避免了器材安装不到位成虚设,落实不到位成空谈,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情况。
四是结合实际,优先安排。我们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对乡镇领导重视,主动性强,积极申报的行政村给予优先安排,有力激发了各行政村的积极性,部分村还自发组织村民克服自然环境差、经费困难等因素,自筹新建场地。郧西县神雾岭村地处海拔1500的高山上,该村村委会积极组织200余名村民在半山上人工挖出一块平地,建成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同时还自发修建了场地围墙,防止篮球、乒乓球掉山下,投入达17万余元。
五是积极推广,效应明显。通过在全市行政村推广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有效推动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群众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郧西县将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与“农家书屋”建设***结合,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建有新农村体育设施的行政村,配套建成一个“农家书屋”,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省“农家书屋”现场会在郧西县召开,与会各级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凡是建成新农村体育设施项目的行政村,省新闻出版局也将积极给予支持建立农家书屋”。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体育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十分合理。如在我市1841个行政村中现有水泥篮球场不到300个,健身路径只有5***;而还有***当一部分镇(乡)的村没有一个篮球场,农民的体育活动场所基本空白。从全市1841个行政村来看,还有1541个行政村没有篮球场,更谈不上文体活动室和健身路径的配置。
二是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目前,农村体育设施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这个渠道,对财政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依赖性。虽然国家、省、市体育部门对我市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给予配置,并在资金上也给予了一定补贴,但补助资金远远不够,因我市属山区,山多地少,建设场地需挖山平地,需要大量资金。部分县、区财政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没有***对明确的政策支持,致使一些经济***对困难的村,没有能力去兴建基础体育设施。事实证明,发展体育事业仅靠政府财政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在如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用,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农村体育设施还需要我们作出积极的探索。
三是对兴建农村体育设施的认识不高。还有部分乡镇、村对兴建农村体育设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兴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工作比较被动,往往是体育部门主动上门提出兴建要求,才会考虑体育设施建设的问题;农民对农村体育设施的认识也不够,不少农民自身也认为劳动出汗本身就是体育锻炼。
四是农村体育设施的维护缺乏经费支撑。农村体育设施是面向农民朋友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由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每年必须支付一定的维护费用。目前,国家、省、市、县投入的资金对于新建场地都是杯水车薪,更谈不上体育设施的正常维护。
五是农村体育设施管理人才缺乏。目前,我市新建的农村体育设施项目基本上都委托各村村委会代管,没有一人取得体育经纪人资格证书,管理水平目前仍停留在较低层次上,缺乏***对专业的管理人才。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落后局面,无疑将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成为影响人民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障碍,大力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努力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的投入,为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从力度、速度、数量上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视。十堰市共有行政村1841个,目前拥有体育设施的有276个村,仅占15%,按照这个速度计算,要在全市1841个行政村中都建有一个篮球场、两副乒乓台估计要十至二十年才能完成,这将影响新农村建设。同时,目前已建有体育设施的村大都是乡镇政府所在地,在经济、地理位置、文化氛围上都有一定优势。今后要加大远离集镇、政府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的行政村农村体育设施的投入。
2、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目前,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已不适应体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发展农村体育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对经济******较好、农民健身积极较高的镇(乡)投资,让民营经济在投资发展体育产业中唱主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争和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股份、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体育项目开展,参与投资体育场馆建设;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发展体育产业,参与体育服务,形成不同所有制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鼓励个人自办、领办、联***体育产业实体,投资体育设施,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局面。
3、开展实施农村体育小康工程。农村体育要以农民为主体,重点放在乡村,生活要小康,身体要健康。当前,广大农民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新建体育健身场地的热情日益高涨。要积极实施“农村体育小康工程”。“农村体育小康工程”即由政府财政和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为主,镇、乡、村适当自筹,用几年时间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健身点(苑),并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努力,使农民在自己家门口的健身点(苑)舒展身手,如打篮球、乒乓球、太极拳、扇子舞、健身***、秧歌舞、路径锻炼等,使体育健身成一种新时尚。
4、积极培养农村体育设施管理人才。培育好农村体育市场,经营管理好农村体育设施,人才是关键。要有计划地对农村各场所的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的重点是掌握从事体育管理和组织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关法律、法规。同时,选聘一批德才兼备的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兼管和组织农村体育健身活动,为繁荣农村体育注入新的活力。
5、农村体育设施、文体室、农家书屋等项目“捆绑”建设。为积极发挥农村体育设施、文体室、农家书屋等农村项目的作用,提高利用率,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发挥乡镇文化站的积极作用,将农村体育设施、文体室、农家书屋等项目“捆绑”建设,即:在******允许的村建设集农民体育健身场所、综合文体室、农家书屋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6、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并进行考核。进一步明确职责,县市区文体局、乡镇及村级三级建设和管理主体网络要健全,与***神文明建设接轨,并进行行政考核,定量考核各责任主体的行政行为,与责任主体的工作、奖惩挂钩,将体育工作落实到农民中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