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新农村 > 农村新设施 > 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 返回首页

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

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

时间:2012-06-08 11:13来源: 未知作者:bianji66收藏
    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段跃庆
  党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党委、政府“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保山作为欠发达的农业市,最明显的特征是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基础设施既是保山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也是最重要的突破口,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建设好基础设施。
  一、保山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服务的各种硬***,大的构成包括两方面:农业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期间,保山市农村基础设施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农村交通、通信、供电等设施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保山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多方筹措资金,***继实施了一批乡村公路、农网改造、通信等建设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用电、饮水、交通******。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936公里,路面硬化率22.7%,比“九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实现了39%的乡镇通油路、47.6%的乡镇通弹石路,85%的村委会通公路。100%的村委会通电话,14%的农户通固定电话,ADSL宽带业务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实施农网改造,解决了2万多人用电问题,改善了25万户约120万人用电质量。
  (二)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4.38亿元,开工建设腾冲大河水库南干渠、施甸鱼洞水库、昌宁大城水库、施甸三块石水库、隆阳区明子山水库等五***省重点工程,实施了国债人畜饮水、重点小流域治理、节水灌溉、防洪抗旱应急、重点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基础工程。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24万***,增加库容2316万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8177万立方米,解决了35.4万人的饮水困难,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3.3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6.1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6万亩,退耕还林22.2万亩,荒山造林23.3万亩。到2005年底,全市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3.6%。
  (三)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为契机,着力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取得了较大成效。“十五”期间,在教育方面,全市累计投入校舍建设资金4.66亿元,新建校舍60余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40余万平方米。现代教育设施不断改善,中小学计算机配置生机比由2000年的168∶1提高到2005年的47∶1。在文化、卫生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广播电视网、图书馆、卫生所和购买医疗器械等设施投入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就医环境有了改善。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了一批乡镇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广场,建成村文化室141个;龙陵、隆阳、腾冲三县区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达138.8万人,参合率为91.4%。
  (四)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市认真贯彻“小城镇、大战略”方针,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完成了47个乡镇规划,占总数的65%。“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多元,新修和改造集镇道路307公里,供排水管道250公里,新建农村集贸市场15个,农村集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有5个乡镇列为全省旅游小镇,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快、带动力强的乡镇,和顺荣登2005年央视“全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打出了响亮的品牌。
  二、保山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全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任务还十分繁重。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绝大多数农村公路通行******差,晴通雨阻,至今仍有130个村委会不通公路;水利设施老化、病险隐患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较低,全市耕地有效灌溉程度仅为30.2%;农村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占21.8%,水量和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占13.5%,有76.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存在不安全因素,占农村总人口的35.3%;有57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等待治理;电力“瓶颈”制约仍然突出,电网结构不合理、不完善,城乡供电质量有待提高,农村无电户还有8338户;有72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亟待改造;有261个村委会无卫生室,67个自然村收看不到电视节目,742个村委会没有文化室,340个自然村未通程控电话。
  (二)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保山市“十五”期间市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12.08%,共计投入14.49亿元,但从支出的结构看,水利和气象等基础设施投入为1.4亿元,仅占9.7%。“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2亿元,其中水利投资5.91亿元,占3.6%;城乡电网改造4.71亿元,占2.9%;人畜饮水工程投资0.51亿元,仅占0.3%;农村公路投入1.52亿元,占0.94%;农村电话建设投入占0.6%;乡村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占1.8%。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集镇建设的投资比例明显较低,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民收入水平低,靠农民出资兴修基础设施十分困难。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着“重城轻农”现象
  在我国现行的公***品供给体制下,各级政府更多关注于城市,把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到城市,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用力极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类公***品供给严重不足,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瓶颈。从保山的现实情况看,同***存在着公共资源配置的取向和决策偏重于城市的现象。由于长期以来投资上存在的差距,全市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城镇差得多,尤其是道路的差别最为明显,还有一些如自来水、水泥路、户外照明、通讯设施等在农村还远未普及。在价格上的差别也很明显,普遍存在农村供水、供电、电话等门槛高于城镇的现象。
  (四)管理跟不上,保障能力下降
  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管理和养护维修经费不足,使得***当一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效下降。目前,全市271座小(二)型以上水库,病险水库就有92座,占33.9%。农村公路普遍有建无养、建而不管,通畅能力低。绝大部分村委会还没能用上自来水,***当一部分已用上自来水的村,由于水源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也保证不了正常供水。
  三、保山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措施
  (一)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和夯实基础培育支柱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缩小城乡差别;坚定不移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支持“三农”发展的新局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建设和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提升农民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在“十一五”期间使广大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具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7座水库,5个大型灌区工程,新增水库蓄水库容50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程度达到3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50%以上,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新建、改造乡村公路3000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县乡公路硬化率100%,乡村公路硬化率60%,全部乡镇和80%的村委会通客车;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村供电状况;抓好中小学72万平方米危房改造;基本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把全部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站,新建村文化室92个,改扩建15个,力争80%的村委会有文化室;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实现宽带接入到乡镇、电话覆盖到村组;抓好五个县区医院、50个乡镇卫生院和809个村级卫生室项目建设,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以上;完成5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点建设。加快撤乡建镇,建制镇达到49%,重点扶持15个中心小城镇,新增供水设施35个,新增供水受益人口37万人。
  (三)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意识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产生活******差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先行的意识。从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的实践看,投资兴建农村基础设施,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把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村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有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启动内需。建设乡村道路、信息通讯、供排水及市场硬***设施,将会促进农村产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产业规模的积聚和结构的优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可以改变投资环境,增强农业部门和农村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促进外向型农业和创汇型农业的发展。保山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主要矛盾,必须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只有观念先行,才会有政策和行动先行,政府必须发挥投资主体和组织者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善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抓实抓好。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是确保国家和集体投资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必须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统筹规划和科学决策,要以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为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配套,切实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要按照已经确立的《保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总纲,加快完成剩余25个乡镇的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先规划先实施,后规划后实施,不规划不实施,避免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盲目上马而导致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发生。当前,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跑冒滴漏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假冒伪劣工程和腐败现象也会发生,必须加强民主决策、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和投入使用,管理是一个难题,必须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农村基础设施资源效率。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管理新体制、新方式、新途径,对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出售、租赁、运营和维护合同承包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让民营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通过出售和租赁,为政府融资和置换资金,投入新的建设。对扩建和改造现有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租赁—建设—经营、购买—建设—经营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以利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速度。对于新建的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建设—转让—经营、建设—经营—转让、建设—拥有—经营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这***不但可以融入民间资本,同时也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教育,积极鼓励农民当家作主,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要把管理贯穿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做到事前管理——搞好规划,事中管理——监督把关,事后管理——体制创新。
  3.积极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
  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属于公***品,如电力、电信、自来水、道路、交通等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不仅具有经济效益,更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理应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但是,在新的历史******下,我们要切实改变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唯一投资者的观念,创新投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品的供给。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村中的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有的已具备参与公***品供给的******。从保山调查到的实际情况看,在近几年来全市所实施的“六改六建”小康文明村建设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农村先富起来的能人带头捐资,进行改水、改电、改路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事例,政府要因势利导,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这种积极性。一方面,政府要继续探索和采取新的措施,制定有利于激励私人及民间机构进行农村公***品投入的优惠政策,支持和推动提供公***品的私人或民间机构的成长、发育。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与私人或民间组织结合的方式,不断开辟提供公***品的新模式、新领域,全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时,要引导农民进入农村公***品的生产领域,发挥他们的群体力量,变单个的农民为组织有序的农民,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保山的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问卷调查,94%的农民愿意投入一定资金改造居住生活环境。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下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新路子。一是要调整政府公共投资政策。要从政策层面给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倾斜,给农村以补偿性供给,让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的基础设施******。二是要调整投资结构。首先是调整项目结构,整合部门资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考虑农村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供电、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加大电话、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次是调整区域结构,越是贫困的地区,公共投资所占比例就要越大。三是要拓展资金来源。要建立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体,民间资金、***贷款、集资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投融资体系,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
  4.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保障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
  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发挥好村级组织保障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地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和群众,尊重、调动、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一班人,加强村委会班子建设,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当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鹰”。二是发挥好农民的主力军作用,把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扶持、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在尊重群众意愿、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兴建基础设施,靠勤劳的双手改变面貌。三是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四是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从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急需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成为扶农、助农、惠农工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