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首先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因此,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使农业更多地具有现代化品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为了加快我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对我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德新乡位于龙井市东南部,乡政府位于龙井至开山屯公路北侧,距龙井市中心22公里,总行政面积120.44平方公里。德新乡现辖有7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193户,总人口为6012人,其中农业人口52***人,常驻人口4700人左右。德新乡地形由半丘陵地、半山区构成,耕地面积3714公顷,林地面积5126公顷,***地面积3219公顷。耕地以旱地为主,其中旱田为3703公顷,水田为11公顷。2006年全乡生产总值为4050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63余万元,人均收入4619元。
1、乡村路建设方面。德新乡政府所在地修建了1.2公里水泥主干路,乡内各行政村已修建国家四级标准砂石路。由于当地没砂石,修建成本较高,村村通工程没有完成,最远的村离乡政府15公里。
2、水利设施方面。德新乡有三***河流主线,合在一起汇入海兰江,近45公里。2002年开始修建了八道河明新村河坝、崇民村河坝、河北村河坝、龙岩村河坝,总造价401万元。
3、农业机械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全乡现有镟耕机30多台,实行互***租借,带拖车的拖拉机500多台,脱粒机40多台,联合收割机一台,黄豆收割机7台。
4、通信、广播电视比较发达。乡所在地现有通信、邮政、广播电视等部门,乡村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电视广播进户率达95%。
二、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我乡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依然存在很大不足。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虽然这几年新建了明新、崇民、河北、龙岩等村的河坝,但还有很多村、屯的险工险段需要解决。新建石门村、河北村、城岩村、南阳村、四峰等村和修建崇民村、长洞村、龙岩等村的自来水,但还有金谷村、兴隆村、前峰村、富民村和四个屯的自来水还没有安装,因此这些村屯的饮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吃上自来水的农户还存在水质安全问题,还有修村、屯的硬面路建设等因素,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也影响养殖业发展。二是传统生产方式占主要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受土地政策制约,加之农村劳动力过剩,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短期难以打破。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全乡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带动产业化基地面积仅占很少的一部分,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有待提高。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农村市场环境亟需改善。
三、对策与建议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各项政策和要求,针对我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要和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灌溉******,增强土地产出能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处;有利于农业水利化、农机化、交通现代化******的改变,改善农业生产******;有利于建立的良好的防洪体系、灌溉体系和排涝体系,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对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结合实施 “十一五”计划,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确定标准、合理布局、分步推进的要求,以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制定好本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分年度的实施计划,并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重点是:清垃圾、清污泥,目的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治山、治水,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防汛抗旱能力;修路、造桥、挖疏浚渠道,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提高生产能力。
(三)加大投入,社会共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认真规划和筛选一批好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经过充分论证和***心包装,积极争取国家、省里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二是当地政府要做好牵头工作,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各项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不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互补充,***互配合,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加快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各级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争取每年地方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增强财政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导向”、“启动”、“聚合”的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推动、吸纳”社会资本的功能。
(四)明确主体,加强管理。在工作实践中,应当坚持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按照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的原则,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项目和资金,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切实做到“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在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放手依靠农民群众,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从而保证项目立项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在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中,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晰产权归属,确定农民群众管护主体,明确受益农户的权利和责任,着力解决好项目建后的管护问题,从而保证基础设施的目的性、效益性和效果性。
(五)生产与服务保障并重,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以***对少的投入换取较快的发展。同时,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水利工程、林***建设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扶持比例,减轻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