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秋种在即,季节逼人。
今年6月中旬以来,晴热少雨高温天气造成了遵义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部分地区灾情特别严重且持续蔓延,部分农村水源枯竭,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遵义粮食损失已近60万吨。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遵义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门超前部署,快速应对,迅速把开展抗灾自救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8月19日,遵义市召开2013年抗旱救灾暨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入挖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努力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困难砥砺斗志,大灾更显精神。面对灾情,遵义全市上下立即行动,打响了一场抗灾保粮夺丰收的攻坚战。
遵义县 增种增养调结构 大棚蔬果绿油油
一边查看刚育下的蔬菜苗,一边欣赏绿叶衬托下长长的豇豆,正在遵义县南白镇马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忙碌的种植大户邓家均格外心情愉快:“今年天大旱,因为有设施大棚和配套的滴灌和喷灌设施,我的蔬菜不是减产反而增产增收,还是设施农业和科学种植好啊!”
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很毒,但在邓家均的身后,一个个白色的大棚下,绿色一片,生机盎然。一根根黑色的水管串进各个大棚之间,上喷下滴,润泽着绿色和生命。
不远处,焦黄的玉米秤,吐不出谷穗的稻田,还有成片成片枯死的庄稼,仿佛一点就着火的景象,与这绿意生机的场景,简直一地两重天。
这样的景象,在遵义县南白、三合、龙坑等地设施农业的大棚里彰显得淋漓尽致。
“同样是大旱,为什么一边是绿色一边是黄色?”遵义县农牧局局长王健认为,设施农业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给当今的农业敲响了警钟,值得大家反思,比如农业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工程性缺水的问题等等。
反思中警醒,反思中超前谋划,反思中担当,反思中行动,面对入夏以来全县持续高温大旱,全县直接损失近4亿元的农业生产严重损失现实,早在7月下旬,遵义县农业部门就开始超前拿出方案,并在8月4日召开秋冬季农业工作会,走在遵义市乃至全省最前列。
为确保大灾之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这次会上,遵义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围绕“大季损失小季补、种植损失养殖补”的总体要求,以农业“321工程”、增种增养和短平快产业为抓手,把结构调整、茬口利用、良模良法、减粮增经、种养并举作为工作重点,主攻短平快,增加种养面,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
“来年之际在今秋。当前,不仅仅要抗旱,关键在于‘防’和‘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王健介绍说,全县压减油菜面积到25万亩,继续减少小麦到3万亩,扩大秋冬蔬菜面积到45万亩,安排秋马铃薯13万亩,辣椒地、烤烟地秋冬季利用21.5万亩和8.5万亩,新增生猪补栏20万头。
“抓好增种增养,主攻短平快产业。”王健告诉记者,当前,遵义县正突出抓好增种增养,在争取生产增量上尽最大努力,弥补旱灾损失。把短平快速生农产品作为增种增养的重点内容,按照“多品种、错季节、补秋淡”的思路,大力发展白菜、莴笋、生菜、葱蒜、芹菜、大头菜、花菜、马铃薯以及生猪、肉羊、鸡鸭鹅兔等产品,多轮生产,适时上市,效益优先。
遵义市委常委、遵义县委书记穆嵘坤说,农民增收是确保小康行动的关键,今年是重旱之年,斗“龙”又斗“虎”,尽管压力大,全县将着力从农业的粮经结构下功夫,抓紧季节抓好环节,同时加大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建设,加快188个项目启动,在农业增种增养的同时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多渠道多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时下,南白、龙坑、三合、石板、三岔、鸭溪、铁厂、龙坪等各乡镇迅速掀起秋种高潮,打响了新一轮保农民增收的攻坚战。如果预期能实现,今年损失的4亿元就能夺回来。
务川自治县 因地制宜发展“六个一”产业
初秋的阳光依然毒辣无比,但在务川自治县砚山镇的山坡上,处处飘扬着金银花的香味,村民们男女老少齐上阵,起早贪黑采摘金银花。
“金银花需要及时采摘花蕾才能卖个好价钱,我的男人不在家,采花的人手不够,不得不请人帮忙采摘……”村民李先燕告诉记者,她栽了10亩金银花,今年初采,每人每天可以采摘16斤花,厂家到土里来按7元每斤收购,已经卖了3000多元,不愁销。“要是种包谷,今年这个天气早就干死了,那里会有这么多的收入!”
目前,砚山镇种植金银花13100亩,今年初采,虽遇旱灾,但村民采摘了40000斤花,卖了近30万元。大旱之年仍丰收,村民们种植金银花的积极性更高了,许多村民都希望扩大种植规模。
像砚山镇一样,务川在大旱之年仍获丰收的乡镇不在少数。这缘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个一”农业产业发展思路。
据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余真霞介绍,针对务川农业基础薄弱,产业不兴,群众收入低,应对特殊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一情况,务川自2007年底就着手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发展“12万亩烤烟、10万亩茶叶、100万个羊单位、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蔬菜、10万亩干果”的“六个一”产业,逐步取代传统农业。
“具体来说,就是高海拔地区发展干果、中药材、反季节蔬菜、畜牧业,中海拔地区发展烤烟、中药材、畜牧业,低海拔地区发展茶叶、水果、蔬菜,各乡镇根据本乡镇实际,选择产业发展路子。”余真霞说,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经验,务川如今已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六个一”产业路子。
在务川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中,蕉坝乡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茶产业,如今共发展茶园15632亩,今年采茶面积约8000亩,村民采茶收入200多万元。蕉坝村张六组高勇种茶20亩,今年初采,收入了5万元。“要不是干旱,还可增收1万元。但比起种水稻、玉米绝收的,已经好太多了。”高勇说。
因地制宜发展“六个一”产业的好处,在今年大旱的“烤验”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农作物受旱40.14万亩、成灾23.8万亩、绝收3.9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6220.8万元。其中水稻、玉米、大豆等传统受损最严重,达69.7%以上,但“六个一”产业受损仅35%,相对传统农作物来说要小得多。
“我县‘六个一’产业在这次干旱中,抗风险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传统农业,今后我县产业发展方向将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继续巩固烤烟和金银花产业,主攻畜牧和茶叶,培植干果和蔬菜。”余真霞说,接下来务川继续将围绕“六个一”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尊重区域发展优势,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园区化规模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好岩溪水库、茅天水库、双岔河水库、冉渡滩水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现代烟草农业等重点水利项目,切实增加抗风险能力,确保大旱之年农民增产增收。
仁怀市 抗旱改种不等闲 想方设法促增收
“现在一定要抢时间把田土的高粱秤和杂草清理干净,把土翻好,等待下雨好下种。”8月13日,仁怀市农牧局的两名工作人员在该市五马镇顶着烈日指导村民们按要求平整好土地,鼓励他们做好准备,保证土地不撂荒、改种后有收成。
仁怀是我省受旱最为严重的县市之一,6月上旬以来,持续高温干旱,导致全市秋收作物严重受灾。据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已达37.4万亩,绝收面积25.4万亩,经济损失3.4亿元,作物减产已成定局,农民群众损失惨重。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仁怀市采取了“大季损失小季补,秋粮损失晚秋补”。当地农户正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在农牧部门的带领下改种增种新作物。
据仁怀市农牧局局长陈山华介绍,该市计划在本月底前组织农户在重灾区域改种增种10万亩速生农作物。其中秋蔬菜5万亩,产值1.2亿元以上;秋荞4.8万亩,产量0.625万吨;秋马铃薯0.2万亩,产量0.2万吨。努力实现秋粮损失晚秋补,农民大灾之年不减收的目标。
目前,仁怀市已专门投入资金285万元购买种子种薯,无偿支持重灾农户改种增收。按照“宜荞则荞、宜菜则菜、宜薯则薯、市场对接、订单种植、增产增收”的原则进行改种。低海拔地区以茅台、二合、合马、沙滩、九仓、五马等乡镇为重点,以改种秋马铃薯和蔬菜为主,荞麦为辅;中高海拔地区以改种荞麦和蔬菜为主,秋马铃薯为辅。
在五马镇鱼孔村沿五马河边和苍龙街道水塘村,三无成群的老百姓正在地里忙着清理杂草、翻犁和开厢起垄。尽管是烈日当头,挥汗如雨,但仍然没阻止老百姓们抢抓机遇、战胜旱魔的决心和信心。
“鱼孔村已经在沿河流一带规划了5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改种蔬菜后,每亩可为老百姓增加收入3000多元。”鱼孔村监委会主任杜光仁说,不适合种蔬菜的地方就种秋荞和马铃薯。
在改种增收工作中,仁怀市除了要求各乡镇(街道)要结合本辖区实际,合理布局种植区域外。还要加强市场对接,安排专人与有相关企业、学校、超市、餐馆、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协调对接,促进村企、村校、农超对接,以村为单位签订改种蔬菜等农作物销售合同,实行订单种植,确保订单生产率达80%以上,畅通销售渠道,确保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小,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严防菜贱伤农的事情发生。
此外,该市还强化示范办点,增强辐射带动作用。陈山华说:“办好示范点是推动改种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带动农民抗旱自救的重要措施。通过办点示范,带动面上规范化种植,切实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
汇川区板桥镇 现代烟草农业走出致富路
八月,正值高温天气肆虐的时期,但站在汇川区板桥镇烤烟基地的地坎上,大片大片的烟叶随着微风慢慢摇动,烈日丝毫没有影响到其活力。
“要不是政府提前帮我们谋划,遇上今年的大旱,哪里还会有收成。”在板桥镇大沟村,看着白花花的水从预先铺设好的管道流进地里,村民满是感谢。
在镇烟基办上下协调与村委共同努力下,该镇新建了大沟村、白果村两项烟水配套工程,两项工程总投资361.75万元。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新建小型蓄水工程,铺设管网等措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解决烟区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
“根据今年气候特点,栽种烤烟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从三月起到四月上旬,气候好,温度比往年上升了许多,三晴两雨,正是烟叶大田移栽的好时节,那时候,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就带领我们加紧种植,现在看到烟长得好,我们心里也高兴。”栽种烤烟的村民对自家烤烟的成果感到欣慰。
据介绍,2012年板桥被评为市级烤烟生产先进单位,今年按照“转方式、调结构、重品质、突特色、上水平、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抓好壮苗培育、政策宣传、面积落实、栽前准备、适时移栽、田间种耕管理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针对板桥镇烟叶生产存在问题,该镇加强结构调整,处理不适应鲜烟叶,党政加强宣传,烟站职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落实到每家每户。
今年,由板桥镇烟办及板桥镇烤烟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了各片区烟站职工和基地长及部分烟农等150余人参加了“井窖式”小苗移栽现场培训会。之后又分片区、分烟叶专业合作社进行分级培训,四月份大田移栽,并以株定亩,各片区督促核实到丘块,于5月份全部完成了12223亩任务,落实丘块3445块,移栽13200000株,并及时进入田间管理。
目前,该镇烤烟分等级散叶收购已拉开帷幕,七个村,三个收购点共收购烟叶89384.15公斤,累计金额1817689.77元,均价20.33元。
背景链接
8月19日,遵义市召开2013年抗旱救灾暨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会议要求以“农业少减产、农民要增收”为目标,立足抗旱救灾生产自救,树立“大季损失小季补、粮食损失经作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一产损失二三产补、农业损失务工补等思想”,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增加蔬菜薯类杂粮种植面积,增加家禽等养殖数量,大力发展风险小、效益好的特色“短、平、快”种养项目,统筹兼顾,多措并举。
该市要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自身特色,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茬口选择和平衡布局,确保全市有主导产业、县有优势产业、乡有支柱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围绕结构调整抓满点满,实现全市秋冬种植面积900万亩(含套种):其中食种植面积480万亩,产量80万吨以上;完成油菜种植面积200万亩,产量2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60万亩(新增50万亩);种植60万亩;新植茶园20万亩,补填补造5万亩;新增家禽1350万羽、新增肉兔150万只。
据悉,今年的秋冬季农业工作,遵义市将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优化农业结构,创新科技支撑,开创农业工作新局面。
根据最新气象监测分析,8月下旬,遵义市总降雨量偏少,9月上旬有5天左右的降水时段,但总体降水强度不大,部分地方有秋旱,8月底旱情没有解除的地方极可能形成夏秋连旱,因此干旱形势非常严峻。
对此,遵义市要求把抗旱救灾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动员和广泛发动,全力以赴抓好当前抗旱“保饮水、保秋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