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为希望的田野撑起保护伞
——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支农惠农五年回顾
南报网讯 “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灾害全泡汤”,农民兄弟的朴实话语形象地道出了农业在天灾面前脆弱的一面。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既面临着自然风险,又存在着市场风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设施化、产业化使得农业投入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现代保险的介入为其提供保障。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撑”之一,发展农业保险对分散转移农业风险、促进农民保收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8月,乘着江苏省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东风,南京市政府下发了《南京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消失了整整16年的农业保险重回南京。从此,南京农业发展有了新的保护伞,南京农民增收致富更添信心。
【成果】经过五年的努力,南京市农业保险实现“三个基本覆盖”
经过五年的发展,南京市农业保险已经实现了“三个基本覆盖”,即保险险种基本涵盖了南京市主要种植养殖业品种;保险责任基本涵盖了全市发生较为频繁和容易造成较大损失的灾害风险;参保对象基本涵盖南京市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各类主体。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南京市自2007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以来,各级财政保费补贴金额达到2.3亿元,仅市县两级财政就投入近8000万元,累计为全市710余万亩水稻、386万亩小麦、309万亩油菜、近2万亩蔬菜大棚、1.4万余亩林木、近8万头能繁母猪、1万余头奶牛提供了超过60亿元风险保险保障。五年来,南京市累计向30万户次农户发放赔款近8000万元,农业保险惠农效果明显。以能繁母猪为例,五年来,有2万户次农户参保能繁母猪保险,农户自缴保费合计为128万元,农户获得保险赔款合计为831万元,仅此一项,平均每户次农户获益351元,有力地保障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
【政策】联办共保,政企合作,撑起农业保险服务新农村的“保护伞”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开展之初,选择怎样的运行模式成为首要难题。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史来看,农业保险的运行模式曾出现过商业自办、***、互助会、委托代办和联办共保五种模式。2007年年初,筹备组专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就农业保险的运行模式选择进行了专题论证,最终选择了“联办共保”的农业保险运行模式。
“联办共保”的农险运行模式,是指政府和保险公司联合开展农业保险,收取的保费和保险赔款由双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和共担,同时设立农业保险基金专用账户,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封闭运作。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联办共保”模式把政府政策目标和保险公司经营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是商业机构参与政府公共服务合作机制的创新探索,有效服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策】财政支持,机制创新,筑起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高速路”
五年来,南京市不断加大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创新农业保险发展机制,农业保险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推出农业保险“组合拳式”新政,为全市农业保险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惠农水平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调整农业保险运行模式。五年来,南京市农业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方式,对规范农险基金运作、抵御局部地区较大自然灾害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下半年起,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简政放权”指导思想,农险基金统筹方式由市级统筹调整为区县统筹,通过下放权限、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各区县农业保险工作活力,进一步提升惠农水平。
--实行农业保险承办机构招投标。随着农业保险运行模式和机制的不断成熟,为建立承办保险机构的竞争激励机制,今年南京市首次采取招投标方式决定农业保险承办机构,并通过招投标对承办保险机构完成农业现代化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促进了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对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五年来,随着农业保险的逐步深入开展,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主要种植、养殖业财政补贴比例达到80%。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为加快推进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有效服务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南京市重点提高对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从原来的50%补贴比例提高到现在的70%,减轻参保农户的保费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积极性。
新政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农业保险发展,截至12月初,今年全市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达到6800余万元,同比增长19%,特别是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较快,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比例达到17%,提前完成了今年全市农业现代化相关指标。
【政策】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织起农业保险在新农村的“服务网”
农村地区地广人多、居住分散,只有服务网点广泛覆盖才能做到快速服务。从2008年开始,南京市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加强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建设,目前已在全市50多个涉农镇街、近700个涉农村居设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站、点,做到每个涉农乡镇都有服务站、每个自然村都有服务点。几年来,伴随着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这些遍及农村基层已经在农村生根发芽的三农保险服务网络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农户一个电话,一小时之内就有农险服务人员提供***,真正让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保险服务。
【政策】丰富险种,完善保障,垒起农业保险服务现代农业“防火墙”
五年来,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不断丰富,从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能繁母猪、奶牛五个主要种植、养殖业险种,发展到现在包括传统种植养殖业、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业生产设施、农业生产机械五大类29个保险保障品种。特别是近两年来,高效设施农业保险险种不断丰富,蔬菜大棚设施、大棚蔬菜瓜果、内塘螃蟹、露地西瓜、露地蔬菜、特色肉(蛋)鸡、鸭、仔鹅等事关市民“菜篮子”的险种都纳入了保险保障范围,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初见雏形。南京市也在农险险种创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年年初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个指数型水产品保险--内塘螃蟹保险,全国螃蟹保险第一单花落高淳县。
【展望】继续前行,为搭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而努力
南京市农业保险正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努力通过政策支持、机制创新,搭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最终实现政策得落实、百姓得实惠、农业得发展的“三赢”局面。
这就是南京农险!她身披一片灿烂阳光,心系一份坚定执着,在充满激情的征途上,披荆斩棘,上下求索,用执著的探索和不懈的追求,倾注着真情,挥洒着汗水,播撒着希望,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欢笑、为了希望的田野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