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一个农民的“生活转轨” 返回首页

一个农民的“生活转轨”

一个农民的“生活转轨”

时间:2012-06-14 10:57来源: 未知作者:cc收藏
  57岁的陈银生是南漳县九集镇汤嘴村村民,以前***无闻,今年却是“大名”出了村,进了镇,到了全县。让他“一鸣惊人”的是他的“乡村文化合作社”。
  陈银生自幼爱好音乐,尤其对二胡情有独钟。2001年春,陈银生携妻子和一双儿女到广州东山区打工。凭着能拉一手二胡的特长,他在繁华的都市立住了***跟。他给都市带去优美的弦音,都市给了他***厚的物质回报。春去秋来,转眼7年。
  去年9月,陈银生和老伴回到村里,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一幢漂亮的二层小楼。
  房子建好了,在外打工的一双儿女打电话回到家里:“家里开支有我们,你们也不用发愁。”陈银生的女儿在外打工经销珠宝,儿子是一家大酒楼的中层干部。“是啊,累也累了一辈子,是该享受享受了。”陈银生和老伴全世秀交流:“我们就自己想法儿乐乐吧。”
  吴集这个小集镇一半属汤嘴村,一半属吴家集村。吴家集村去年10月份组建了一个集体性质的乡村文化合作社。他们见陈银生有“二胡细胞”,纷纷来游说陈银生:“老陈,能不能加入我们的合作社?”
  ***瘦的老陈,一听有人“上门招贤”,心里的“二胡”拉起来:吴家集村能组织一个文化合作社,我们为何不也组织一个文化合作社,改变改变大家的生活?
  他把想法吐露给老伴全世秀。“要是组织不起来咋办?再说搞活动要资金咋办?”全世秀有些担心。
  但老陈却似乎咬定了这***事:“谁愿意天天打个牌,既伤身体又伤和气。我们搭个台子,大伙肯定愿意。吴家集村不就组织起来了吗?”他又解释给老伴:“钱,现在也不缺。我们不要大家投半个子儿,乐器、设备我们自个儿投资。”
  就这***,陈银生于去年腊月组建了“陈银生文化合作社”。他拿出2万元现金,到襄樊订购了50套表演服装和腰鼓、音响、乐器等。还请人制作了“狮子”、“旱船”、“花轿”等。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陈银生文化合作社”社员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35岁,最开始15人,现在已有29人。总部就设在陈银生家里。
  “加入这个文化合作社,好多都是门外汉。但都想来吹拉弹唱,健健身,快乐快乐。”社员呙华荣告诉我们:“我们每天晚上七点至十点,都会来到陈银生家,健身减肥的、唱歌跳舞的、吹笛子、拉二胡的、说***声的,各得其乐。”
  “‘家庭’人多了,不烦吗?”我们问陈银生。
  “烦什么烦,喜欢都来不及。没有大家来,仅我们两个老家伙在屋里,娃子又不在身边,有啥意思?现在,每天晚上就像文化沙龙一***,我们自娱自乐,多快乐!”陈银生老伴全世秀谈起这些时眉飞色舞。我们在陈银生家里注意到,作为既是排练厅、演播厅、文化沙龙聚集地的一楼大厅,墙角放着热水器和6个开水瓶,这都是为社员免费服务的,也让社员都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陈银生和老伴予人快乐,自己也快乐。这种快乐弥漫着整个文化大家庭。“现在,我们不再像以前,白天晒日头,晚上捂被子。大伙都觉得生活充满了快乐。”呙华荣说。46岁的呙华荣告诉我们,以前,他和开出租车的丈夫经常爱打牌,不仅输了很多钱,家庭里也常常搞得“硝烟弥漫”。自从两口子加入了陈银生的文化合作社,“赌瘾”戒掉了,家庭也和睦了,而且,通过在文化合作社里跳舞、打腰鼓等健身活动,自己今年以来成功减肥6公斤!
  陈银生还把快乐“传染”给更多的人。每逢节假日,陈银生的文化合作社都会在吴集这个小集镇上奉献一桌文化大餐,端出自己的文化***品菜,让村邻们享受文化合作社的“文化成果”。村民们过喜事时,都会争***邀请他们前去“秀一秀”。前不久,襄阳双沟镇一户村民给儿子办婚事,还专门出资请陈银生的文化合作社出动腰鼓队、乐队和八抬花轿前去助阵。从创办文化合作社至今,他们已在本村和跨区公开演出10余场次。今年正月初一,陈银生组建的文化合作社首次“显身手”。这天,他带着社员们用***彩的节目为乡亲们“拜年”,村民们一下子震撼了:“哟,没想到还有这***的水平!”正月十五,他们首次跨越村界,来到县城,表演了***彩的高跷、旱船、蚌壳、腰鼓等节目,吸引了县城近万人的目光。“这只是起步。下一步,我们准备围绕农村的特点,挖掘和创作一些农民喜欢的节目,打出品牌。”陈银生信心十足:“我想,我们农民应该成为文化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角。”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