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粮财神”茹振钢:痴情系农业 返回首页

“粮财神”茹振钢:痴情系农业

时间:2012-06-15 10:25来源: 作者:收藏

  导读:茹振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获得者。国家小麦工程中心客座研究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农业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小麦研究会、河南省种子协会理事。主要从事小麦育种和作物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培育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豫麦32、豫麦54、百农矮抗58、百农160等,推广面积近2亿亩,为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茹振钢:对小麦的“痴” 对农民的情

  “立春田渐暖,雨水送肥忙”。 

  刚过雨水,正是小麦返青、加强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2月21日,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茹振钢教授,专门来到河南新乡朗公庙乡毛庄村的小麦大田里,为村民们进行麦田管理指导,给乡亲们送来一场“及时雨”。 

  他记不清和小麦一起度过了多少个春节 

  一到村头,正在田里忙活的村民们便一下子把茹振钢围了起来。“好的、好的,要讲的。”茹振钢站在乡亲们中间,提高了嗓门大声说。“种麦子就像娶媳妇,要顺着她,让她喜欢你,所以啊,种麦子要搞清规律,这样才能高产。”幽默的开场白,让毛庄村村民和助手们都乐了。 

  熟悉茹振钢的人们都半开玩笑地说:“茹教授和小麦可有感情了。”今年大年初一,茹振钢上午回到沁阳老家过年,下午就又忍不住赶回来一头钻进实验室。“年可以过,实验不能停。一年365天,我一天也离不开她(小麦)。”做科研、搞推广、做技术服务,茹振钢已记不清和自己心爱的小麦一起度过了多少个春节!正因为对小麦的这份“痴”这份情,使茹振钢在小麦育种和推广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突破。 

  三十年来,茹振钢相继培育并推广了家喻户晓的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和“百农矮抗58”等,在该省内外产生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粮财神”。其中,“百农矮抗58”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3亿多亩,增产小麦44亿公斤,增效103亿元,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在产粮大省推广速度、种植面积、增产效益均居第一位,为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做出了贡献,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去年,茹教授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小时候,我几乎没有吃过饱饭。所以我选择学农,让土地生金,让人民丰衣足食,成了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梦。”茹振钢说。 

  1981年,农学专业毕业的茹振钢,被育种界赫赫有名的黄光正教授看中后“拉进”育种行业。从此,茹振钢就和小麦朝夕相处,从“朋友”到“亲人”,一刻也不分开了! 

  “挤掉洋品牌,让农民种上自己当家做主的小麦品种,当时走到哪里都有说不出的自豪感!”茹振钢回忆说,“从对育种工作的兴趣演变到深深爱上了这项事业。再把黄光正先生的事业继承发展下去,要充满信心地坚持下去。” 

  为了收获金色的希望,茹振钢始终绷紧心中那根梦想的琴弦,丝毫不敢懈怠,每天都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为了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们一株株地手工脱粒,风里雨里,一干就是个把月,抬头满脸尘土,低头两脚泥巴。为了掌握各地小麦的生长情况,他深入全省各县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全靠公共汽车和自己一双脚底板。 

  上世纪90年代初,乡村公共汽车少而且不准点,为了不耽误行程,茹振钢就时刻准备着,只要有车,说走就走,赶不上吃饭就在车上吃。当时,茹振钢有三件“宝”必不离身,一个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一个军用水壶,一包变蛋。“变蛋时间长不变质,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如今,茹振钢还时常为自己的这一“诀窍”而骄傲。 

  荒野只身浴冰霜,手捧心物暖肝肠 

  茹振钢富有激情,喜欢用诗来歌颂这一种美。即使在1987年他育种最为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用诗来激励自己、赞美生活。荒野只身浴冰霜/手捧心物暖肝肠/一盹送去大天亮/春来冬隐万花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豫麦54(百农64)高产创新品种被审定,在黄淮麦区推广亩产稳定在500公斤,是河南省第8次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累计推广7500万亩,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也是这一年,茹振钢成为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并开始向培育“高产、抗倒、抗冻、抗病、优质”的小麦良种进军。 

  坚持和忍耐,经过十年的努力,“百农矮抗58”诞生了。经受八级大风不倒伏,苗期耐零下16℃低温不减产,抗小麦主要病害,中筋优质、高产稳产均表现出优秀特性。“百农矮抗58”一问世,就折服了种业界人士。从两院院士到农技人员,从育种专家到农民朋友,从种子企业到粮食企业,无不对其优异表现叹为观止。“‘百农矮抗58’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从‘百农矮抗58’表现出的优良性状看,这个品种是近年来我国小麦品种改良上的一个重要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对矮抗58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百农矮抗58”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无止境,茹振钢率领他的团队在国内率先进行了作物生态育种、网络代谢、形态构型及适应性仿真研究,开展了小麦遗传调控、品种创新、品质分析、生产应用研究工作,开展了巨型小麦新品种创建、高产小麦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和低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等研究。2006年又育成温敏雄性不育系BNS,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恢复彻底的特性,为小麦杂交种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获得了国家973、863项目的支持,属国内领先水平,是实现小麦杂交制种两系化的希望。目前BNS已进入全国联合攻关阶段,有望近年大面积推广,实现小麦亩产量普遍提高200—400斤的目标。 

  这样的专家,农民喜欢 

  “茹教授,头一水上尿素到底中不中?”“茹老师,一亩地50斤尿素够不够?”面对村民们的问题,茹振钢教授耐心的一个个回答,一点也不急。为了让大家看得清、听得懂,茹教授蹲下身去,拔起几根幼苗,小心地剥开,一点一点地指给村民们边看边说。大家围拢过来,仔细地看、认真地听,有几个老乡拿出纸笔赶忙记着,生怕漏掉一句话。 

  茹教授可是这里村民的“老熟人了”,他每年都要到毛庄村指导小麦生产。茹教授如今仍记着自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这里进行指导的情景。那时候,学校还在辉县,茹教授就骑着自行车先到新乡,中午歇歇脚、喝点水,再一路大汗一路骑到毛村,骑车子就需要大半天,白天在田里看一看,晚上给乡亲们上课。这一坚持就是20余年。如今,茹教授的足迹已遍布黄淮大地,总是在农民朋友最需要的时候,为他们送上能用、好用的科技。前些日子,茹教授刚从孟州、济源给当地农民讲课回来,还没歇一歇,一个电话就来到了毛村。过两天,茹教授还要去漯河临颍等地去走一走。 

  “不要大中午头上肥。上肥时一定要撒在水头上,浇到哪,撒到哪儿。能浇多少水就上多少肥,光上肥不浇水,那是往水里扔钱!”“打药,要不见敌人要开枪,不见病虫要打药,麦子抽穗之前一定要打一次药,普遍打一次,每家都要打,不给虫害‘串门’的机会……”茹教授带来的新鲜实用的科技让村民们频频点头。 

  “茹教授说的法儿管用、好用,就是中!”村民娄继合告诉记者,“这几年俺完全按照茹教授指导的做,去年我的小麦就打了1200多斤。这样的专家我们喜欢。”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