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人物 > “雷锋传人”郭明义 返回首页

“雷锋传人”郭明义

时间:2012-06-15 10:25来源: 作者:收藏

“雷锋传人”郭明义

郭明义

  这是历史的巧合。鞍钢工作,部队当兵,是雷锋和他共同的履历。而送他们走进绿色军营的,又是同一个人。 

  这是历史的必然。当他以雷锋为榜样,从雷锋精神这座精神宝库汲取动力,全心全意奉献人民时,他便跟雷锋一样,成为人们的道德楷模。 

  20多年来,郭明义一直仰望着雷锋这座道德丰碑,高举着雷锋精神的火把,做“雷锋传人”,把道德信念的坚守与人生的充实、快乐、幸福统一起来,把助人为乐变为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把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彰显得光彩照人。 

  “现在,我经常幸福得落泪!” 

  奉献:郭明义的幸福之道 

  15年风雨无阻,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从不间断,为失学儿童和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资助180多名特困生;20年雷打不动,累计55次无偿献血(含血小板),总量相当于成人血量的10倍…… 

  这些早已为人们熟知的数字,每天都在变化着,因为他的善行每天都在延续,爱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2月1日8点,中国医科大学一院神经外科病房。刘倩倩正等着被推进手术室,接受手术。丈夫教富忱安抚着有点紧张的刘倩倩。 

  此时,教富忱接到了郭明义打来的电话。郭明义告诉教富忱,他的爱心团队又筹到了一笔钱,会马上送到。 

  13点30分,手术成功。刘倩倩睁开眼睛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郭明义和他的爱心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刘倩倩在2010年底被诊断出患有脑膜瘤。去年4月,教富忱和刘倩倩受到郭明义和他的爱心团队帮助,成功地摘除了她右脑的两个脑瘤。左脑还有一个脑瘤,需右脑恢复好之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手术。在等待第二次手术的这半年多时间里,郭明义和他的爱心团队,经常给教富忱和刘倩倩多种帮助,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截至2月27日15点52分,郭明义微博粉丝达6274831个。全国有数万人通过微博追随他,加入了爱心团队。 

  郭明义的微博萌发着善的种子,积聚着爱的力量。 

  临近3月5日学习雷锋纪念日,郭明义的活动日程排得格外满:在工作之余参加解放军空军某部队的爱心团队成立仪式,带领600名官兵现场采集造血干细胞样本;组织辽宁省台安县“满天星”爱心分队队员与66名贫困生“一对一”结对子,为孩子们捐赠生活费和学习用品…… 

  现在,郭明义爱心团队有160余支分队,分布在全国14个省份,志愿者总数6万余人,并且每天都有志愿者加入。 

  “又是上班,又做公益,还要参加各种活动,没日没夜操劳,这么累,你觉得幸福吗?”记者问他。 

  他脸上满是庄严和真诚:“现在,我经常幸福得流泪。因为,以前我个人做好事,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傻,现在没有人说了,还有那么多帮我、跟我一块做好事,又帮了那么多人,能不倍感幸福吗?!” 

  “看到矿山,也看到了爸爸” 

  矿山:郭明义的生命之根 

  鞍钢齐大山铁矿的矿坑像一个巨大的盆,最底部距地面150多米,冬冷夏热。 

  2月10日,记者乘坐职工通勤车,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坑”公路来到矿山底部。偌大的采场里电动轮汽车、碎石锤、推土机来回穿梭,司机们坐在冬有暖风,夏有空调的驾驶室内。只有头戴“雷锋帽”、身穿厚重棉衣的郭明义在旷野中指挥着各种车辆进行修路作业。 

  在鞍钢最为艰苦的工作环境里,郭明义一干就是16年。 

  工友们都说,别看老郭经常上报纸、上电视,回到班上一点儿都不含糊,“你看,每天七八个小时的班,就他一个人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室外,都快成冰人了。下班之后他照样去浴池为我们搓澡,一点儿都没变。” 

  今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刚从北京赶回来的他就出现在工地上。工友们都劝他赶紧回去睡一觉,别那么辛苦。 

  “习惯了,一早上要不到矿山来转转,不来看看你们,我回去睡觉不踏实。” 

  他有篇文章写道:“我的家住在矿山脚下,小的时候跨出家门就爬山。看到矿山,也看到了爸爸。沸腾的矿山,迷人的矿区,可爱的矿工,留下我的梦,我的爱,我的歌……” 

  矿山是他的生命之根。他对矿山的爱,是从根上生出的,渗透到骨子里。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的采场公路蜿蜒曲折长达40多公里。而这些公路,是维系矿山生产运行的“血管”,承担着每年5000多万吨采剥总量、1500多万吨铁矿石的转运和输出任务。 

  在过去的16年里,郭明义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5点多步行40多分钟到达采场后,马上安排值班职工,对生产的关键道路进行抢修。8点,白班职工到岗后,他集中指导整修全采场的道路。郭明义几乎每天都和职工抢在下午1点之前把道路修好才吃午饭。之后,他还要在采场主要道路上,再步行检查一遍,仔细观测每一处道路的平整度、坡度和宽度,然后赶回办公室制定下一步修路计划。由于齐矿生产压力大,采场道路调整特别频繁,一有会战时,他常常要在采场里工作到天黑才回办公室,回家就更晚了。 

  就这样,他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无论双休日、节假日,还是个人家中有事;无论是漫天飞雪,还是大雨滂沱;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冰天雪地,16年中,没有什么阻挡过他坚定而匆忙的步履。仅义务奉献的工作日,就将近1900个,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从37岁开始干起,如今已53岁。16年里,他从未有过离开这一艰苦岗位的念头。当领导考虑到他年龄大了,想给他调换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时,他也主动谢绝。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