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里虽然有路,那却是一条条机耕路,早已成为村民们不堪回首的记忆;虽然有房子,但那房子还不如村民们现在牲畜的房子。全村没有一栋楼房,进村的路基本上连货车都进不了村。”雷波县海湾乡麻柳村村支部书记熊尔古说。
如今,在村两委“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的带动和村民的积极参与、自主创新下,麻柳村的村民们看到了实效、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变化,让村民们过上了健康文明富裕的好日子。
阳光雨露润彝家
雷波县麻柳村位于海湾乡东部,距离县城10公里,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41户,570人,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
2012年,麻柳村作为极度贫困村被纳入了全县分类提升大行动示范村建设和彝家新寨建设,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的规划。
彝家新寨的实施在改变了当地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还全方位带动着彝区各行各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农业上完成1000亩脱毒马铃薯示范片栽种;畜牧业上重点发展能繁母猪、南江黄羊养殖业,完成141户圈舍建设;林业上抓住该村荒山荒坡面积广的优势,完成2000亩的嫁接核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群众经济收入。
“现在村干部好当了,村民们特别想见到我们。”麻柳村熊尔古连续当了4年的村支部书记,他感觉越当越轻松,党的惠民政策来到村子里,各种补助直接到了村民们的腰包。
在国家投入的同时,村民积极自筹资金把该村畜牧业和种植业作为全村的支柱产业,一条奔小康的大道正在麻柳村施工中……
彝家新寨使这个“鸟不拉屎”的山里村落焕然一新。
彝家新寨入画来
徐徐寒风吹刮在我们的脸上,远处的大山上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积雪在慢慢融化,通往麻柳村路上的积雪早已融化,汽车在盘山的公路上飞奔。
“现在这个路安逸了,上下山身上泥巴都不沾点就进城了。”车窗内,麻柳村村支部书记熊尔古激动地说。
据他介绍,以前到城里卖点东西,膝盖以下都陷进稀泥巴里,上下山路走两个多小时。现在,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半个小时就能下山。
一条条蜿蜒的玉带盘旋在青山绿树之间,一幢幢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半山腰,蓝色琉璃瓦,五彩祥云,吉祥牛角点缀,别具一格。一幅幅美丽的彝家新寨美景入画来……
“茅草房时期,冬天没睡过一次温暖觉,夏天狂风吹打,暴雨连连,屋里放不下一只脚。……变了,变了……”村民白拉哈的妻子说。据她介绍,因为房子烂,“脏、乱、差”一直困扰着她们一家人,整天心惊胆战。
让我们简直不敢相信村民口中“脏、乱、差”的场景曾经在如此美妙的美景中存在过。
创出致富新路子
来到村民白拉哈家,一家人正围坐在厨房的火堆旁,欢声笑语。火堆上方挂满了一块块腊肉,火堆上一个三脚架,架子上一口大铁锅,锅旁香气四溢。
“来,吃一坨”。他的妻子见我们来了,连忙掀开锅盖,锅里热气腾腾,彝家特色坨坨肉与圆根萝卜坨坨正在锅里翻滚着。在去年彝历年时,他家杀了两头猪过年。
通过建设,村里实现了居住条件、交通条件、卫生条件等十个方面的改善。新建房屋78户,风貌打造63户,完成了10公里水泥路硬化,5公里入户路硬化,修建面积为500平方米村级活动所,可容纳100人的会议室和农家书屋。
以前,由于麻柳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恶劣、交通闭塞,该村仍属于海湾乡最贫困的彝族聚居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130元,群众居住条件恶劣,经济困难,生活条件艰苦。
全村依托彝家新寨项目,完成全村141户民居建设任务,并配套解决入户路、人畜饮水和电网改造。
村干部介绍,该村完成了250亩脱毒马铃薯、250亩地膜玉米示范片建设,完成了2300亩优质嫁接核桃基地建设,畜牧上引进了生猪、黄山羊885头(只)。
麻柳村二组村民卢拉惹家,去年养了山羊72只,绵羊66只,牛8头,猪6头,马4匹。目前卖出去一部分获得50000多元的收益。
“我家猪儿、羊儿、马儿、牛儿养起,地里核桃树栽起,洋芋种起,等几年换成钱,日子不好都不行哦!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中国梦"定会实现!”熊尔古兴高采烈地说。
“新彝区、新生活,新形象、新发展。”2012年雷波县投资22个彝家新寨的建设工作已收尾,彝家新寨里的村民再也不用担心“破房子”效应了,而今一心一意开拓着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