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曹安市场,风风雨雨,这20年里,不知有多少故事流淌其中。其中,有风光无限,其中,也有辛酸无限。各种甘苦自知的故事背后,见证的是一座城市农业贸易的起起落落。
【风光】
“胡萝卜王”带出了“洋葱大王”
晨报记者 周思立
菜市场也有奇迹。伴随着曹安市场的兴衰,众多小菜贩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日夜劳作,辛苦打拼,其中最幸运和努力的那几人,如今已成为独霸一方的“菜大王”。他们来到这里,留在这里,最后又离开这里,曹安市场是他们的发家之地、成长之地。风光背后随着市场的即将关闭而唏嘘。
跟着“胡萝卜王”学做生意
走进曹安市场,随便找一个工作人员打听“胡萝卜王”,他们都能清楚地指明方位:“哦,张山啊,往里面走,第三个摊位。”
戴一副近视眼镜的“胡萝卜王”早已发家致富,光在河北就有2000多亩胡萝卜基地。张山在农村长大,16岁当兵,复员后就干起了蔬菜生意,主要做的就是胡萝卜的种植和买卖。由于卖的胡萝卜品质好、价格又合理,张山在曹安市场的生意很快就做起来了,直到如今,上海质量最好的胡萝卜几乎都是他供应的,销量几乎占了全市胡萝卜年交易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曹安路的生意做大之后,2002年起他就到江桥批发市场开了“分部”,只做批发生意,曹安市场的摊位则兼顾批发和零售。
不过,近十年来,在“胡萝卜王”曹安路摊位驻守的是安徽小伙苗玉军。“我只是他的小工,”苗玉军这样介绍自己,2001年来到上海后,他就在“胡萝卜王”的摊位找到了一份小工的工作,从帮忙搬运、点数、收拾开始,一边跟着帮工,一边学着如何打理蔬菜买卖的生意。
“那个时候,生意火爆得不得了。”苗玉军回忆说,几乎每天凌晨两三点开始,全市各地的小商贩就来到摊前采购,销量最多时,每天光胡萝卜就能卖掉二三十吨。
光洋葱一天能卖六七吨
“胡萝卜王”转战江桥市场后,苗玉军就代为打理曹安路的摊位,后来慢慢做起了自己的生意,主要卖洋葱和土豆。十年下来,凭着“胡萝卜王”摊位的兴旺人气,以及自己积累的生意经,苗玉军也做成了曹安路的“洋葱大王”,一天洋葱就能卖六七吨。“今天洋葱怎么卖?”昨天下午,老王推着三轮车来采购洋葱,一听价格还挺便宜,一袋60斤的洋葱,他一下子买了6大袋。其实,老王也是曹安市场里的摊贩,主要做零售生意,他摊位里的洋葱全都是从苗玉军这里进货的,“我们采购个几百斤,可以卖上几天,同一个市场就能批货,多方便呀。”和老王一样,几乎曹安路市场里的零售洋葱摊贩都是苗玉军的客户。
但光靠小商贩的批发量,还不够支撑起大生意,苗玉军说,从2005年、2006年开始,曹安市场开始转型,之前主要的批发客户都来自菜贩和超市,随着上海餐饮业的蓬勃兴起,大酒店集团、大型饭店和个体户餐饮业的采购员越来越多,几乎占到了日常销量的五六成。
苗玉军发现这一新商机后,开始积累相关客户,只要有饭店来采购,他都会留心去结识或推销一下自家的洋葱和土豆。几年下来,他手头积攒的客户已经有数百个,其中包括不少五星级酒店和知名餐饮集团,每次有大批新菜进摊,订货的电话便络绎不绝。
今晚起低价甩卖存货
这两天,市场月底关门的日子越来越近,以往不少会来采购的老客户,陆续开始转战到其他市场去“探营”,苗玉军原本热热闹闹的摊位冷清起来了,他很不习惯,“平时每天都要进货的,但这几天我都没敢加货。”
由于还没决定搬去哪里,虽然摊位已经空落落的,只有几十袋洋葱、土豆,还有几十捆白菜堆在角落,但苗玉军这两天还在为存货发愁。“这里七七八八加起来至少还有2万多斤菜,原本一天就能卖完,但现在这样子,估计拖到月底都清不完。”
趁着下午客户稀少,苗玉军拿着账本,一一核对着存货的数量和进价,盘算了半天,他说:“实在不行,看来要甩卖了。”他打算今天白天再试着按原价卖,从今天晚上就开始低价抛货,“平时两块一斤的洋葱,最多还可以便宜个两毛钱吧,”他说,卖掉多少算多少,总比放着烂掉来得强。“甩卖完,我们就跟这里拜拜了。”苗玉军感慨万分,随着曹安路市场的关门,一切都要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