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的养鸡场里有3万多只蛋鸡,是乡里最大的蛋鸡养殖场。”3月19日下午,淮阳县冯塘乡大耿庄的养鸡大户耿守富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笑容,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养鸡场。
今年48岁的耿守富早年一直在外做买卖,在村民眼里是个能人。2002年春天,返乡回家的耿守富发现村里养鸡的不多,当时养殖蛋鸡利润极高,于是决定发展养殖业。可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养殖的耿守富对养鸡完全是外行,真要动手干起来,不免有些茫然。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经营的鸡棚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1000只鸡起步,到现在的占地12亩、3个自动化鸡房、存栏3万只鸡。
走进一间鸡舍,记者看到,鸡舍里面分成三列,每一列都有宽敞的过道,在鸡房的顶部有透气的通道,每一列的末端都安有大风扇,以便夏天为鸡房降温。接着,一台半自动化的设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自动喂食机……现在养鸡方便多了,只需一个人操纵按钮,即可上水上料、自动清理粪便。”在鸡舍内,耿守富边介绍边指导记者操作全自动设备。
随后,记者和耿守富换上工作服,一起拿着蛋槽装鸡蛋,但是拾鸡蛋并不像记者想得那么简单,一不小心就被鸡啄了手。
谈起这几年养鸡的经验,耿守富介绍,自己从2002年开始养鸡,历经了传统的养殖到自动标准化养殖的过程,当时因技术不过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几年,随着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乡里几个养鸡大户带头成立了绿源牧业合作社,在鸡苗、技术、场地、资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扶持。同时,乡防控中心的专家经常来传授养鸡技术、防疫和消毒,通过采用标准化技术,他尝到了养鸡的甜头。“不瞒你说,我养一只鸡除去各项成本,可以赚十几元。去年行情不太好,养鸡场才赚了30多万元。”耿守富笑着告诉记者,如今生意做大了,今年也得买辆轿车了。
“养鸡就是脏一点,没有城市里干净,但是这几年我靠自己的双手共同努力、勤劳致富,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生活也很幸福!”对于现在的生活,耿守富很满足,他表示一定要把他的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红火火,让周边的农民也通过养殖走上致富之路。
3月19日,淮阳县冯塘乡耿守富的养鸡场内工人正在收集鸡蛋。“酒香不怕巷子深”,该养鸡场虽地处偏僻的乡间小道,却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上门采购,每隔几天都会有客商把养殖场的鸡蛋装箱运走。该乡立足乡情,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使畜牧业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记者 沈湛 摄)
编后:
打造集旅游、观光、美食于一体的沿河生态园的杨德成,科学管理、轻松养鸡的耿守富,让黄花菜种植上规模、创品牌的冯塘乡政府……让普通百姓成为新闻主角,充分证明了“新闻是跑出来的”,也是新闻记者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最好的诠释。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走近群众,就是走近基层。”其实,在我市像杨德成、耿守富这样的靠勤劳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基层就在我们眼前,只要我们能够真正走近群众的生活、真切感知群众的内心,我们也就走到了基层,就能挖掘出更多更好的素材,写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基层真实状况、语言生动鲜活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