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到农民
1997年,23岁的彭慧从重庆医学院毕业,投亲靠友从四川宜宾来到和布克赛尔县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沙勒布尔特村,当起了农民。
当时,沙勒布尔特村的条件很艰苦,房子是用小石头砌成的,没有通路、没有通电、没有通水、没有通车、没有通电话。基本生活必需品,全靠骑马或步行到26公里外的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采购。
彭慧是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来到沙勒布尔特村后,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她建议远亲修路。经过20多天的努力,一条通往山口的简易小路修好了,这条路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彭慧的生活也发生了转变,1999年她和远亲的儿子结婚。从此,开始了牧区的生产生活,虽然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彭慧坚持了九个年头。
2005年9月,当彭慧听说县上动员牧民搬迁到查和特管委会的消息后,便说服丈夫报了名。她们是第一个搬迁到查和特管委会养殖小区的农民,当时,查和特养殖小区只有政府建好的安居房,水、电都不通。即便是这样,彭慧已经很满足了,她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只要人能干,肯吃苦,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人都可以生存!正是这种信念让她支撑了下来。
从2006年夏季开始,彭慧和丈夫给当地的种植大户打工,棉花收完了再到工地上打小工,甚至捡垃圾,小俩口什么活都干。虽然一天忙下来累得腰酸腿疼,但彭慧感到心里很踏实,她坚信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惠民政策越来越多,靠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现状,2008年夏季彭慧为了多挣几十元钱,她一个小工硬要干大工的活,连续干了5天,瘦小的她被累倒了,在家休息了2天,不顾丈夫的阻拦照样出去打工。
从农民到老板
养殖小区的居住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柏油路、水、电通了,网络也进入了百姓家。牧民又陆续搬迁过来,人越来越多。彭慧瞅准了这一商机开了个小商店。店虽小,收入也不多,但方便了大家,她心里也觉得舒服。日子从此慢慢的好过起来,倔强的彭慧精神头更大了。2008年,她用积攒的3万多块钱,翻盖了商店,小商店变成了小超市,当起了老板。
2010年,彭慧分到了50亩地。凭着打工时积累的经验,加上她的勤劳,第一年种的棉花纯收入就近5万元,加上商店的收入,彭慧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她盘算着更大的发展。
机遇再次降临到了彭慧身上。2011年,查和特管委会引进多胎湖羊项目。彭慧抓住时机,养起了湖羊。湖羊成了她的宝贝,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湖羊个个膘肥体胖,上蹿下跳。彭慧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目前,彭慧的湖羊有180多只,生产母羊100只。预计今年可产羊羔160只,每只湖羊按市场价900元计算,至少有12万元的收益。
从老板到农牧民致富帮手
富裕起来的彭慧,想的不是享受,而是带动周围的农牧民共同致富。她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积累的养殖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左邻右舍,谁家的羊病了,大家都愿意找彭慧看,彭慧这个“帮手”也从没让乡亲们失望过。
查和特管委会养殖小区蒙古族居民马新说:“彭慧这孩子不仅能干,还是个热心肠。我们家的湖羊她也操了不少心,看病、打针的没少给她添麻烦。如果死上几只,那我一年就白养了。”
查和特管委会养殖小区维吾尔族居民米格拉伊说:“那丫头,亚克西!”。米格拉伊是2009年从巴音傲瓦乡搬迁到查和特管委会养殖小区的,由于她与丈夫离婚,一个人带着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彭慧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彭慧经常到米格拉伊家去,看看湖羊的长势、膘情,羊该出售了,彭慧就和丈夫帮米格拉伊联系销路;羊有病了,也是彭慧跑前跑后的给羊打针、喂药……,在彭慧的帮扶下,米格拉伊现在养了30只湖羊,一年收入近5万元,生活质量提高了,米格拉伊不满足,在彭慧的帮助下在家中开起了民族特色的家庭餐馆,生意很好。
提及这些,彭慧淡淡一笑,说:“我是赶上了好政策,生活好了,兜里有钱了,但是我不能忘记党的教育,因为我是一名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