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是大豆多头反击的月份,虽然欧元区问题不断等宏观不确定因素主导商品市场的大背景下,在南美减产消息余温未料、美豆种植天气炒作和强劲出口数据、国内放松流动性以及种植成本在价格低位支撑效应显现的共同作用下,大豆在五月大幅下跌消化利空后从低位反弹,走出一波较为独立的行情,短期料仍有上行空间。展望后市,笔者认为市场焦点将继续从宏观主导切换到基本面,伴随北半球大豆进入关键生长期,将进入“天气市”,未来的天气变化是期价走势的关键影响因素,操作上仍以逢低做多为主。
同样油脂市场随着尘埃落定,市场恐慌情绪弱化,欧美股市止跌企稳,6月在自身供需面依旧利多以及周边环境回暖的情况下成功筑底,并迎来反弹。预计后期仍主要跟随大豆走势波动,但三大油脂间不合理价差的存在又会使得表现各异,笔者更倾向于棕榈油相对强势或促使价差的回归。
一、偏紧局面形成支撑,美豆全面进入天气市
从农业部6月份供需报告看,11/12年度出口上调至13.35亿蒲,11/12年度美豆库存降至1.75亿蒲,同时下调12/13年度美豆库存至1.40亿蒲,美豆期末库存始终处于紧张格局,奠定了大豆供不应求的格局没有改变,若宏观消息面不出现重大利空的前提下,大豆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再从美豆作物生长报告看,截至6月17日当周,美豆出苗率为95%,去年同期77%,五年均值81%,但是大豆优良率下调至56%,优良率连续出现三周下滑,这意味着尽管美豆种植进度超前,出苗情况良好,但是生长并不尽如人意,近期产区天气炎热干旱影响了大豆的生长。美国主产区墒情下降如果继续影响大豆生长,6月底美国农业部报告中单产数据很可能在原预测的基础上明显下调。同时笔者发现3月底意向报告至今,美国农业部对于面积的调整非常谨慎,只是调高了单产,这样6月报告就有了更大的调整空间,大豆玉米比价恢复使大豆面积存在上调的预期。往年的数据来看,6月份的面积数据与3月份的预估面积数据相比,变动范围大概在正负200万英亩。由于3月以来大豆玉米比价总体呈上升态势,大豆种植面积有被上调的可能。若大豆种植面积被调高200万英亩,美豆今年的种植面积将可能在7600万英亩左右。
综合两个方面的考虑,我们对2005年以来八年的数据拿出来做对比分析,发现目前的情形与2010年5月-7月比较类似,当时美豆价格低位震荡,6月筑底后7月出现小波段的上涨,但与现在不同之处在于当时全球供大于求的利空大环境以及价格处于历史的相对低谷,所以还要关注大环境和总产量的变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7年有4年当中,7月份初或6月底出现阶段性调整。根据气象机构预测7、8月全球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往往导致东南亚地区出现暴雨洪涝,而北半球大豆产区出现干旱。所以,笔者认为外盘大豆7月份前半月或在欧债风险敞口暂时缩小和北半球局部干旱的推动下维持目前震荡向上的趋势,而后期随着西班牙大规模偿债的逐渐来临以及天气炒作的乏力,大豆回调风险将会有所增加。
二、国内大豆供应压力不减,表现或继续弱于外盘
进口大豆的集中到港。国家相关部门新预测显示,6月份预计大豆进口达到600万吨。此前5月中国进口大豆528万吨,高于4月份的488万吨;1-5月累计进口2343 万吨,同比增长20.7%,接下来的7、8月份进口大豆预计仍处于集中到港期。
相对低价的国储豆的抛售。中储粮自08年大量敞开收购国产大豆,拥有大量大豆储备。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而非榨油,国产大豆滞销严重。国内食用大豆每年消费数量在1100万吨左右,而今年大豆结转库存就有135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应该在国储仓库,这对国内大豆市场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压力。同时近期国储也不断向市场抛售,成交情况都不乐观,不仅压制了国产大豆现货价格,也间接压制了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一旦大豆期货价格大幅上扬,可能会有部分贸易商低价采购国家抛储的大豆用于期现货套利,目前大豆交割仓库注册仓单为16902张,合计大豆接近17万吨用于期货交割,这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持续压制国内大豆价格。
三、油脂高位价差收敛乃大势所趋
菜油的强势运行,直接导致其与豆油、棕榈油二者的价差逼近历史高位,特别是菜油与棕榈油的价差。菜油与棕榈油价差走势的季节性规律显示,每年的6—10月是二者价差的高位盘整阶段,进一步扩大的概率不大,后期回归均值水平将是大势所趋。价差回归,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豆油、棕榈油向强势菜油走势靠近;二是后期菜油表现相对疲弱,向菜油和棕榈油走势靠近。如此一来我们主要集中在对豆油及棕榈油后市的判断上,预计油脂整体筑底成功,后市或将跟随大豆走势震荡走高,而表现从强至弱次序可能是棕榈油—豆油—菜油。
棕榈油需求向好,库存不断走低
今年1-5月国内棕榈油表观消费量累计212.1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8.27,说明国内消费需求并未受政府严打而有所下滑,反而有所上升。今年国内棕榈油库存都始终保持在90万吨以上,但近期随着消费旺季的来临,库存已经从接近100万吨回落一部分,说明开始启动去库存化过程。从往年6月-8月的平均国内表观消费量来计算,库存回归到正常的50-60万吨水平,约需要2—3个月的时间。随着国内宏观环境逐步趋暖,未来融资需求有望下滑,豆棕间的约1500元/吨左右的价差下存竞争优势以及消费旺季的三者共振,国内棕榈油去库存化过程有望加快。
从马来西亚棕榈油方面看,虽然从2月份后,马来西亚棕榈油生产开始进入增产周期,但棕榈油库存却在不断走低,其主要原因是出口在不断走高。马来西亚5月毛棕榈油产量较4月增加8.7%,至138万吨。5月棕榈油出口量较4月增加4.8%至140万吨,5月末棕榈油库存较4月末下降4.5%至176万吨,为13个月来最低水准。在随后的7、8月份,东南亚穆斯林国家将迎来斋月,棕榈油将迎来集中采购期,棕榈油主产国出口有增加预期,降低库存,从而提振棕榈油价格。
豆油上下两难
在大豆出现牛市的时候,油厂习惯保持较高的油脂库存,目前豆油库存趋增预期难改。一方面,目前是豆油的消费淡季;另一方面,7、8月份大豆的集中压榨期,油厂开工率回升,豆油的供给还会进一步增加,有望达到130万吨以上。需求低迷的行业背景下,压榨企业的持续亏损使得油厂挺粕意愿不减,豆油不具备实质性上涨条件。
而成本是豆油抗跌的主要力量,按照目前进口大豆4250元/吨,加工费120,豆粕现货价3500元/吨,出粕率78%,出油率18%来计算,豆油的成本约在9100元/吨,低于市场现货价。大豆和豆粕现货价格的坚挺,压榨企业的亏损已接近高位,使得豆油成本支撑作用显现,限制豆油的下跌空间。所以,豆油上下两难的状态短期难以改变。
进口菜籽的冲击使得国内收储对菜油的支撑有限
今年油菜籽国储托市收购价格定为2.5元/斤,以菜粕2300元/吨核算,菜油成本支撑价在10800元/吨左右,对当前菜油价格仍有支撑。然而进口成本上看,远月11月船期进口油菜籽成本较7月船期低400元/吨左右,基本持平于国内收储价5000元/吨。但因进口油菜籽出油率高于国内油菜籽,进口菜籽核算压榨利润高出国产300-400元/吨,对远月菜油的支撑成本仅在9450元/吨左右,对远期菜籽类市场有一定打压。
四、技术面及操作建议
连豆1305合约日线图上,多条均线支撑,前期跌幅的0.382处约4650一线存在压力,若不能突破可能回踩4520-4580区间,可逢低吸纳,若突破上看前高4845,操作上以逢回调做多为主。豆粕1301合约前期高点3420突破后,均线逐渐呈多头排列,首先上看去年的高点3565处,不排除冲击上方3650一线。
截至6月25日,豆油1301合约反弹至前期跌幅的0.5位置,约9560元/吨位置,预计波动区间9400-9700;棕榈油1301反弹高度最小,预计区间8230-8630;菜油1301反弹高度与豆油相当,也处于0.5位置(约10160),预计波动区间10040-10280。操作上,油脂总体以逢回调区间下沿做多为主,重点关注棕榈油的做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