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以来,内外盘大豆均呈现振荡整理的走势,这主要系全球大豆供需紧张和北半球大豆收割带来的季节性供给压力所致。目前,北半球大豆减产已成定局,国储大豆的持续抛售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大豆现货供给,但农户惜售和国家收储预期将减弱抛储压力,加之豆粕和豆油均处于季节性消费旺季,预计后期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在此背景下,连豆有望振荡走高。
北半球新年度大豆供给紧张
美国方面,大豆产量数据相较于10月之前有所上调。美国农业部10月供需报告显示,美国2012/2013年大豆收获面积预计7570万英亩,较9月预估上调110万英亩;收获面积和单产的调高使得美国2012/2013年大豆产量预估由上月的26.34亿蒲式耳上调至为28.60亿蒲式耳。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按照28.60亿蒲式耳的产量预估计算,美国2012/2013年大豆产量仍将较上一年度减少1.96亿蒲式耳,减产幅度达到6.41%。与此同时,由于南美2011/2012年度大豆产量较上一年度减少1700万吨,美国2011/2012年度大豆出口量被动上升,美国2012/2013年大豆期初库存已处于较低水平。期初库存偏低且产量下降将使得美国大豆供给紧张。
中国方面,10月份《油脂油料市场供需状况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675万公顷,较上年减少14.43%。预计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280万吨,较上年减少11.63%。
国内大豆供给压力有所减弱
受养殖业饲料需求带动,国内大豆库存持续消耗,港口大豆库存水平较前期明显下降。而国产大豆虽逐渐进入季节性上市期,但农户惜售却限制了大豆上市量。整体来看,国内大豆供给压力较前期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截至10月30日,主要港口大豆库存约为542万吨,较7月中旬的高点691万吨下降149万吨。目前来看,近期国际大豆价格的下跌使得国内进口大豆意愿有所增加,但由于豆粕和豆油均处于季节性消费旺季,国内进口大豆库存持续较快回升的概率较小。
随着国产大豆收割进入尾声,大豆市场将迎来新豆上市期,但经过9月以来内外大豆价格的回落之后,农户惜售情绪较重,这将延缓大豆的上市步伐。与之相对,由于中国和美国2012/2013年度大豆双双出现减产,收购主体较为看好大豆后期走势,收购意愿较为积极,国产大豆季节性上市带来的供给压力有所减弱。
下游需求预期形成支撑
豆粕方面,尽管春节之后国内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养殖业效益不断缩水,但由于去年国内养殖业收益较为良好,今年以来,国内规模养殖比例提高,畜产品养殖规模保持在较高水平。未来国内饲料需求将较为旺盛。
豆油方面,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2007—2011年之间历史数据比较来看,我国餐饮业收入在每年9—12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凉,棕榈油将出现无法勾兑的情况,国民对棕榈油的需求会逐步转向豆油等其他油脂,这亦将提振豆油消费。因而,豆油需求前景较为良好,这将对豆格构成长期支撑,进而支撑大豆价格。
国家相关政策喜忧参半
目前国家临储大豆仍持续向市场抛售,这对大豆具有一定的压制作用,但随着国产大豆收割进入尾声,市场对大豆的收储预期愈加强烈,抛储和收储对市场具有相反作用的政策效果,在收储预期没有改变之前,国家政策将难以对市场形成单一方向的持续影响。
抛储方面,经过前期的持续抛储之后,国储大豆库存明显下降,目前临储大豆抛售的已经是2010年产国产大豆,但国储仍保有一定数量的大豆库存,在目前国内大豆价格依然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预计国储仍将持续向市场抛售大豆,这将对大豆价格形成一定的压制。
收储方面,今年以来,国家已经先后上调了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这使得市场对国储提价收购大豆的预期愈加强烈,这将对大豆价格形成支撑。
综上所述,北半球大豆减产已成定局,在南美新作大豆上市前,全球大豆供给偏紧的局面难以改变。而当前价格相对前期较低,使得农户惜售心理较重,大豆上市步伐有所延缓,国储大豆的持续抛售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豆现货供给,但国家收储预期将减弱抛储带来的供给压力。因此,在供需偏紧的基本面支撑下,连豆将振荡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