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日,记者在南谯区珠龙镇采访时看到,该镇在没有工业支撑的条件下,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交通,走出一条发展草坪、草莓、苗木、经果林的特色农业之路——
从滁城往西20多公里就来到珠龙镇。在滁定路路边,一排排白色大棚引人注目,游客正在大棚内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有的农民则把香甜的草莓摆到路边叫卖。
“我们有42个大棚,种的全部是草莓,效益挺好的。”28岁的闫其辉喜形于色。他说道,政府对草莓发展非常支持,不仅帮助村民筑路修渠,而且通水通电,还给新建大棚补贴。2011年,闫其辉和兄弟承包了北关村桂里村民组50亩土地,从事草莓种植。在他们的影响下和政府的扶持下,当地的草莓已经发展到500多亩,草莓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
“珠龙镇地处沙河水库的上游和大琅琊山风景区范围。为了保护好滁城的大水缸和生态环境,我镇境内没有一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珠龙镇党委书记戴进介绍,很多工业项目想来珠龙投资都被拒绝了,包括大牲畜项目也不行。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没有工业经济如何发展?戴进说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根据珠龙的实际和绿色发展的要求,近年来,珠龙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水利等优势,整合项目资金,推进土地整治,鼓励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农字上做文章。
为了吸引客商投资农业项目,珠龙镇珠龙村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2000多亩,租赁给大户发展特色农业。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3年,粮食种植大户黄成友通过土地流转在木庄村承包2000多亩种植优质水稻;定远农民施发友在北关村租赁200多亩土地种植葡萄。2014年春,又有万华胜、李荣刚、卢亚宇等林业大户在此栽植1200多亩美国红栎、三角枫、吊丝海棠等各类景观树。他们的落户不仅使得现有土地经济价值翻番,也给当地农民,尤其是年龄偏大不能外出打工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像我们这些年龄大的、没有技术的人出去找工作也没人要,在这里一天70块钱,虽然不多,但够补贴家用。”62岁的王斗元家住珠龙村团山村民组,承包地被苗木大户万华胜流转后就一直在这里打工。“像这样在当地成为产业工人的还有不少,有的家庭通过铲草坪一年收入十多万,经纪人就更高了,不少农民不但买了小汽车,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戴进说。在南谯区沃林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可以看到这里蓝莓种植已经初具规模。“蓝莓今年就能产生效益。”合作社负责人梁冬梅信心满满地说,“这里不仅生态环境好,而且政府的服务也好。”她准备将这里打造成垂钓、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让城里人感受农村的田园生活。
“草坪10000亩、薪炭林20000亩,草莓、葡萄、蓝莓各500亩……”戴进介绍目前的产业分布,为了发展特色农业,这两年,镇里先后投入2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镇里制定帮扶措施,每位科级干部联系一个种植大户,引导他们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取更多资金和政策,投入到农业发展中去,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同样是一亩地,传统粗放式种植,产出不到3000元,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出却达8万元,发展集约化、现代化的高效农业,不失为农民增收的一条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