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首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开启,10位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其中有4位是农民代表,他们说切身感受,谈致富期盼,将“三农好声音”带到了现场。就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等问题,记者对他们进行了提问。
希望总书记再回梁家河看看
“我们村现在变化很大,山变绿了,环境变好了,产业也发展了,村集体壮大了,村民也富裕了,老百姓生活更好了。”说起村里的新变化,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朴实的语言中透着高兴。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巩保雄回忆:“过去我们村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几个月也吃不上一顿肉。”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办起了养殖场、醋厂,还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巩保雄说:“去年村里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两万多元。”
梁家河的发展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缩影。“村里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老人有了养老金,小孩们都能上学,看病都能报销。”巩保雄自信地发出邀请,“我们期盼总书记在不忙的时间再回梁家河看看,也期盼全国各地的朋友有机会到梁家河看一看转一转。”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已连任5届,郭凤莲说,这既是无上的光荣,也是一份深深的职责。“我一直生活在农村,是一名党员,我感到,作为一个党员代表,责任非常大。”“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神圣的职责。”
“代表要当好政府和农民沟通的桥梁,把农民的心声传达出来。”在郭凤莲看来,这就是她作为一名“三农”代表的重要职责。履职5年来,郭凤莲提出了20多条建议,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处理、农民饮水、农药科学使用、土地修复等问题,有一些也确实得到了政府的及时回应。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大幕拉开,“三农”事业迎来了新机遇。今年再次当选为人大代表,郭凤莲说:“我感到我的责任会更大,未来5年我还要履行好代表的职责,当一名人民满意的代表。”
有了好产业好政策,日子越过越甜
90后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杨昌芹是首场“代表通道”中年龄最小的,而身着彩色民族服饰、佩戴精美银饰的她又可谓是最亮眼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她自豪地说:“我年龄虽小,但是见证了赤水的脱贫攻坚。”她还是一个从事竹编工艺10年的“老”匠人,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我用技艺带动了周边的20多个乡亲脱贫致富。”
说着,杨昌芹举起她随身携带的水杯,指着上面的杯套说:“赤水市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除了竹编工艺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类的竹工艺品。这个竹编套是用我们赤水当地的慈竹经过20多道手工制作成的。”编织这样一个工艺品,农民就能从中收益100元。
谈到经验,这位新代表也说得头头是道:“如果要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当地的特色资源,这样远比直接用金钱帮助他们来得更有意义。”
2017年,江西省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全国人大代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村民左香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脱贫及如何巩固脱贫的问题前,左香云动情地讲起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到村里和大家一起过小年的情景。
为了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脱贫攻坚的殷殷重托,村里种起了黄桃和茶叶,搞起了农家乐,乡亲们的收入翻了一番。脱贫之后如何巩固成果?左香云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基础设施要跟上,二是产业要全面发展。”有了好产业好政策,村里的日子可以用两句话总结,“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