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河畔风帆广场
城市风光
文化地标 东归塔
■库尔勒市委书记薛斌: 把库尔勒建设成为全州文化产业中心,打造群众文体活动高地。
主持人语
库尔勒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年轻的新型城市。楼兰文化、丝绸之路、罗布泊文化承载了历史赋予它的无穷恩惠,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的欣欣向荣凸显了库尔勒文化建设的繁荣。楼兰、胡杨、蒙古族卫拉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及麦西来甫等文化,相互融合并且包容现代文化,形成了库尔勒文化的脉搏。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走进新疆库尔勒。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近年来,库尔勒市城市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库尔勒更美了,但今后更应努力建设风格化、人性化的城,从细微处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是今年初,十多位离退休老干部写给库尔勒市委、市政府的一封信。这封信反映了广大库尔勒市民对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希望与信心。
最近,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库尔勒市委、市政府正在以历史和现代文化为纽带,团结引领各族群众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的南疆“新梨城”。
文明环境共同创造
库尔勒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座两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走在库尔勒市的大街上,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位市民见果皮纸屑扔在路上,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默默地捡起地上的东西,走向垃圾箱;公交车站或者火车站里,没有人专门组织,大家都能自觉有序地排队进站。傍晚,一些市民在美丽的孔雀河里惬意地游泳;岸边,人们或散步,或闲坐攀谈,或锻炼身体……
有谁想到,30年前,库尔勒别说有这样美丽的景色,就是想保住青山绿水都非常困难。当时曾有专家预测,如果不大规模植树造林,30年后,库尔勒将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城,淹没在沙海之中……
为改善生态环境,库尔勒市于1997年吹响了“绿色长征”进军号。炸山平壑、背土上山,向戈壁荒山宣战,50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色,初战告捷。1998年之后,植树造林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库尔勒市先后举行了总计十届、数万人参加的春季植树造林动员大会,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造林实践,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已成为库尔勒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据介绍,自1997年在库鲁克山栽下第一棵树苗开始,共有100多万人次上山栽树,90%以上的树木成活,寸草不生的库鲁克山已有6.48万亩完全披上了绿色。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几乎所有单位及市民都加入到了“护绿认养”行列中。
2008年的环保测量数据显示,库尔勒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6天。饱受风沙之苦的库尔勒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绿洲!
有了绿洲便有了希望,有了希望便有了对美的追求。库尔勒,这座由各族人民自己建设的城市,因为美丽,更加受到各族人民的关爱与呵护。
2009年新年,许多库尔勒市民站在孔雀河边看天鹅。繁华的都市里,一座长桥横跨孔雀河南北两岸,桥下是雍容华贵的天鹅,桥上是文明观赏的市民——在塞外边城的冬日里,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今年70岁的热合曼·尼亚孜老人,用自己手中的相机将这幅画面定格。
美丽的孔雀河,让库尔勒灵性十足。如今,穿城而过的10公里河岸,成为各族人民休闲的好去处。随着投资近4亿元的孔雀河风景旅游带一期工程建成,初步形成了文化底蕴、梨城风貌与观光旅游有机统一的滨河景观带。到了冬天,孔雀河就成为白天鹅的天堂。为了留住白天鹅,库尔勒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文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为它们创造安宁的生活天地。
与此同时,库尔勒地区的另一条河——白鹭河一期景观旅游带工程也已完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围绕“水”和“绿”做足文章,形成了水网纵横、绿水环绕、鸟语花香的亲水人居环境。
库塔干渠渠改河后形成的杜鹃河,也让两岸居民过上了亲水的悠闲生活。曾经的戈壁荒滩上,而今河水潺潺,鸟鹭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