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松县坚持以服务基层为目的、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建设区域文化中心——
本报记者 胡劲松本报通讯员 孙凯华“原来是送文化,后来是种文化。但总的来说,农民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区域文化中心就是要探索一整套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的新机制,激发农民对文化的兴趣,替农民种文化变为与农民一起种文化。 ”宿松县文广新局局长吴云涛对当地区域文化中心满怀信心。
2012年,宿松县22个乡镇全部建成标准化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文化站并没有全部发挥预期效用。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因财力物力不足,人才短缺,很少开展活动。在参加文艺汇演、表演时,当地往往还得另外花钱邀请专业文艺团体排练节目。那时候,文化站没有满足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就连县里的文化馆、图书馆、黄梅戏演艺团体等文化业务部门和专业演艺团体,也难以找到帮扶基层工作的载体。基础不好,发展也严重不平衡。在文化活动方面,有的乡镇有声有色,有的乡镇一年都“不开一次锅”。原因就是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你搭你的台,我唱我的戏”,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共享。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更好地发挥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效用,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宿松县文化部门调研后认为:在农村的一定区域范围内,需要有一个能产生示范效应、发挥纽带和关联作用,能够更直接进行业务指导、更有效发挥农村文化集合效应的工作机制。围绕这一课题,2012年,该县向文化部上报“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项目。
“去年重阳节,我们想为老人们举办一场文艺演出。很快,来自二郎河文化区域五个乡镇的20多个参演节目,在乡敬老院的广场如期精彩上演。 ”说起农村区域文化中心的好处,该县柳坪乡党委委员李江明满心欢喜。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就是该县建立了五个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县城周边、二郎河、凉亭河、东乡泊湖和临江平原文化区域中心。这些区域文化中心打破了行政区域的界线,重点突出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原则。
区域文化中心建成后,该县文化主管部门主动跟进,精心指导,延伸工作触角,帮助农村文化活动更好
地贴近农民生活,让农村文化宣传队伍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和锻炼,从而提升整体素质。如今,农村专业演出团体由原来的5家增加到14家,同时也完成了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显示出多重价值。
区域文化中心强化了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县城周边文化区域中心的戏曲展演、诗联吟诵活动频繁;二郎河文化区域中心的文艺展演、好人推介特色鲜明;凉亭河文化区域中心的讲故事、诗朗诵高雅感人;东乡泊湖文化区域中心的农民艺术节、龙舟赛激情四射;临江平原文化区域中心的广场舞、才艺秀参与面广泛。农民文化艺术节、端午龙舟赛、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参与人数都在万人之上。今年以来,二郎、程岭两个区域文化中心开展约500场文化活动,受益群众约2万人次。
区域文化中心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培养了一批乡土文化人才。全县涌现出农民艺术家、农民书法家、农民诗人等各类乡土人才90多名,成为当地活跃的文化志愿者。演出的场次多了、观众多了,自然就激发了当地文艺爱好者的表演热情。最近,九九重阳敬老孝老文艺演出、西乡原生态民歌展演等活动,都办得十分精彩,表演者很多都是当地群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更加亲切自如。
区域文化中心也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重现光彩。在宿松西乡原生态民歌展演中,民间歌手表演了传统民歌、秧歌、山歌、茶歌、号子、小调等,内容以歌唱生活、爱情、劳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主。节目以原生态民歌的形式亮相,曲目歌词内容大多运用本地方言,民歌伴奏也利用当地特色乐器。
现在,替农民“种”文化已变为区域文化中心与农民一起“种”文化。经过发掘整理,当地文南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断丝弦锣鼓、民间灯会等先后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宿松还先后获得 “中国诗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建立农村区域文化中心,让农民唱主角,整合了文化资源,降低了服务成本,放大了社会效益,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文化阵地缺乏、群众文化生活单一的现状。 ”宿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金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