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兴业网团旗下网站·中国农业百强网站(科教文化类十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消费指南 > “待用快餐”是否只是噱头 为何多数餐厅敬而远之 返回首页

“待用快餐”是否只是噱头 为何多数餐厅敬而远之

时间:2013-10-21 11:24来源: 羊城晚报作者:庞建新收藏
  昨日,“寻找微信任”栏目报道了广州首家“待用快餐”背后的温情故事,引起不少街坊共鸣。有人感动之余,进而提出疑问:街坊用餐的同时,认捐其他快餐存放于店中,以帮助困难者免费享用——既然“待用快餐”概念这么好,为何广州至今仍只有弘善素食一家店?累计认购餐数已经超过7000份,为何仍有过半快餐“被累积”下来?换言之,为何愿施者多,而愿受者少?让这种善与信的氛围在羊城蔓延开来的“路障”到底在哪……
  我们决定继续深挖“待用快餐”这一话题,努力寻找上述种种问题的答案。
  相同的顾虑
  与流浪者共餐恐会吓跑顾客

  15日中午,弘善素食的老板成瑞红把锅铲交给员工后,便匆匆赶往番禺。“那是我朋友开的一个餐馆,名叫行深素食,在番禺富华东路,之前跟他谈过推广‘待用快餐’的问题。”成瑞红面带喜色地告诉记者,该素食馆有希望成为广州市第二家“待用快餐”店。
  在联系行深素食之前,成瑞红已联系过多家餐饮企业,“很多老板都觉得概念很好,但要操作起来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于是就搁置了。其实,不真正去做,又怎知道实际情况是怎样”?据其归纳,大部分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在店内用待用餐时,会影响店面形象,以及影响普通顾客用餐情绪。
  “就这个问题,我也在自己的店里特别留意了一段时间。其实,流浪者也好,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也罢,他们都很自尊自重。在我店里,大部分来用餐的流浪者,都会要求打包带走。”成瑞红回忆道,自8月26日开始做“待用快餐”以来,只有一名阿姨在用餐时有不文明现象,并影响到其他食客。
  据称,那位不文明用餐的阿姨由于精神状况等问题,曾在店内乱吐地瓜皮、菜头等,于是,成瑞红把阿姨拉到店外就餐并劝谕之。“刚开始她态度很强硬,说一定要在店内,一定要这样到处吐食物。我也没有其他方法,只有继续安抚,然后跟她讲道理:我是这个店的店主,你在这里用餐就要守我的规矩,因为店里除了你,还有其他食客,要是把大家都赶走了,这个店就做不下去了,大家也就都没有免费餐了”。
  一番苦口婆心后,不文明用餐的阿姨倒也听话了许多。自此弘善素食也就没有出现过同类情况。
  相同的困境
  派免费餐指引缺位无章可循

  除难以找到共同开设“待用快餐”的“小伙伴”外,弘善素食还一直面临“有待无用”的问题。15日中午,羊城晚报记者在该素食馆门前的计数小黑板看到,“待用快餐”的累计认购数量已达7075份,但累计剩余还有3616份。该问题也是国内20多个城市近百家引入“待用快餐”餐厅面临的共同难题。
  珠海市吉大陈师傅杂酱面馆店主陈泓伸就曾向媒体表示,到店里吃饭的多是附近白领,掏几十元来做做善事并不难;微博上的宣传,也会吸引热心人前来认购。相对应的,收入低下、教育水平有限、信息渠道狭窄的受助人群更难了解到“待用快餐”。
  等不来需要的人认领,就变着思维派出去。于是,成瑞红与广州市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多家社工机构联系,订立赠餐帮扶对象;与志愿者一道走向天桥底,拾荒者聚居点,向流浪汉派发免费餐。“民间团体力量毕竟有限,我很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提供帮助。我也尝试找过街道,但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街道也帮我们联系了附近的老人院作帮扶,但这个面还是太窄。”成瑞红说。
  无独有偶,同为今年8月开始为有需要的长者派发免费餐的餐馆,还有位于天河区岗顶的“回家吃饭”餐厅。其向街道联系并选择帮扶对象时,也遇到与弘善素食同样的难题。“由于主创人‘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早在几个月前,我们就与街道联系帮扶对象,因为他们掌握社区困难长者的情况。无奈走了很多街道,都因没有相应的对接规章,而无法实施。”回家吃饭餐厅负责人表示,最后他们找到了广州阳光助老呼援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该公司才选定了聚集众多老城区拆迁户的同德围社区。
  信智囊
  西关小屋可变身
  待用快餐认领点

  “作为一个不知名的企业,要跟政府街道谈合作,确实有难度。因为,这之前是没有先例的,对于街道来说,也是一个全新命题。而且,餐饮业还涉及安全、卫生等问题。”“为爱光头”行动等公益活动的发起人之一、资深网络营销人袁民认为,“待用快餐”的公益理念要推广出去,必须要让政府认识到其重要作用,继而提供有利的资源整合。“例如,若亚运后闲置于城内的志愿者驿站——西关小屋能开放为‘待用快餐’的认捐和领取点,这对于全面铺开这个公益活动就有很大帮助。”
  微调查
  与流浪者同桌用餐,你介意吗?
  仅有少数受访者“不介意”,侧面折射“待用快餐”发展之难

  假如你到“待用快餐”餐馆用餐,介意与流浪者一起用餐吗?昨日中午,在北京路街头,记者随机采访了23位街坊。对于“是否愿意与流浪汉同桌吃饭”的提问,有6名街坊表示“完全不介意”,13人表示“实际上心理上有点矛盾,但不会要求流浪汉离开”,4人认为“介意,会自行离开”,无人选择主动要求流浪汉离开。
  半数受访者不知“待用餐”
  介意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人身安全”和“担心卫生问题”。其中一位白领刘女士表示,自己曾经经历过吃快餐时,遇见一位捡盒饭的流浪汉对同桌女中学生“动手动脚”的情形,所幸被顾客和老板及时阻止。“我知道这可能是非常态,但确实让人有顾虑,我更倾向于打包给他们吃。”大二学生Stephen表示,一方面觉得应该帮助流浪者渡过难关,但一方面“可能心理上还是有点不自在,会紧张,他要是跟我说话,问我要钱怎么办?又或者身上有味道怎么办?尽管我真心觉得他需要被尊重”。
  而选择“完全不介意”的汽车店老板林先生则表示:“流浪汉又不偷不抢,人总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他买一份饭坐下来吃,当然没问题。”
  对于“待用快餐”,有11位街坊表示“听说过”,但仅有2人表示“曾经在有‘待用快餐’服务的餐厅吃饭”,其中来自河南的胡先生表示,在老家的一家烩面馆曾经历过。“遇到2个人来领餐,一个老婆婆,店里的人都认得她,还给她倒了水,加了小菜。还有人叫老婆婆‘过来我们这桌,暖和一点’,真的很感动”。
  “待用餐”会否只是噱头
  不少人表示,“待用快餐”是一种很好的慈善思路,“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传递一种互助的意识,不是刻意‘施舍’,表达的是‘尊重’”。但大家希望最好“能够就近购买和消费”,因为“如果山长水远跑去买一次饭,只能是偶尔为之,最好这种店能有一个连锁的形式,贴一个标志,看到这个标志,甚至可以全市通用,用联网的形式统计有多少人买了餐、用了餐,数据可以实时公开查阅”。
  对“待用快餐”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大家的意见集中在“真正需要的人很难知道有这样的服务”上。“穷到吃不起饭的人压根不敢去饭馆,更刷不了微博,怎么让他们相信有免费的饭餐?”有街坊认为,需要受助的人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敢进入店面。“有次吃完饭,有个独臂人走过来端碗喝剩下的汤,老板刚走过来他就马上放下,连连往后退。其实那老板想让他坐下来吃个盒饭,但他一直都不肯要。看着真心酸”。
  中学老师裘先生认为,可以考虑用打包或者提供可拿走的包子、粥水等方式解决这类问题。也有街坊担心“突***况”。“例如会不会有人吃饭后觉得不舒服,找店家索赔说是卫生问题,又或者吃饭时一般顾客和流浪汉发生矛盾?现在社会确实是有信任危机的,好心未必能够实现好的结果”。
  此外,有人担心如果没有监管保障资金的流向,很难形成长效机制。“会不会有的餐厅就拿它当一个噱头,或者做做宣传?等买‘待用’的人多了,实际消费的人却有限,多出来的钱怎么办?反而会产生新的信任危机,甚至让人对慈善产生质疑。”不过,也有人觉得前景乐观,“这个形式比捐款捐物都实在,大家的帮忙也很自然,我相信会去吃饭的真的是有需要,大家都能看到来吃饭的情况,这就是现实的监督,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正能量”。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