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市2010年草地螟成虫首次在塔城市农田发现,到2012年在我市部分打瓜、玉米、甜菜造成严重危害。草地螟也叫甜菜网螟、黄绿条螟,是我市主要的突发性害虫之一。该虫食性杂,喜食甜菜、大豆、麻类、马铃薯、瓜类、高梁等作物,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咬断叶柄为害,成虫能远距离迁飞,来势凶猛,具有突然爆发、迁移性强、危害严重等特点,如防治不及时,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面积毁灭性灾害,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为确保我市农业生产安全,及时主动地控制其危害,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特制定本防治预案。
一、草地螟发生趋势
根据2012年草地螟发生及分布特点,结合气候条件综合分析,如果2013年4-5月份出现阶段性高温干旱和风日频繁的发生,将对草地螟成虫迁飞入并造成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防治预案的启动
做好突发性害虫的调查监测,及时预报突发性害虫的发生时间、发生范围、危害程度等。如预报发生程度达到预警等级,应严格按要求做好监测和报告,并启动防治预案。
三、防治技术措施
根据几年来草地螟发生特点及防治经验,对草地螟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即:以频震式虫情测报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源基数;以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落卵量,实行生态控制;以生物药剂及化学药剂控制幼虫田间为害;在尽可能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做到“不扩散、不危害”,达到控害保丰收的目的。具体防治目标:草地螟幼虫高密度爆发区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幼虫中等密度区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低密度区危害损失控制在1%左右。
(1)灯光诱杀成虫。成虫迁飞时期,利用频振式虫情测报灯对其进行诱集捕杀,可大大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虫口密度。一般于5月5日至10月1日间,进行诱杀并记录发生数量,为预测预报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2)生态控制。生态控制是改变草地螟栖息地的环境,使之不适生。重点改造荒滩、沟渠、堤坡等特殊环境,注意消灭荒地、池塘、田边、地头草地螟喜食杂草,如灰菜、猪毛菜等,以减少草地螟的落卵量,既可降低防治成本,又可提高防效。
(3)田间药剂防治幼虫。由于草地螟有群集迁移及暴食性的特点,因此,防治时期比较集中,必须在幼虫3龄前,即从卵孵化盛期后10-12天内及时进行防治为宜。由于分布不均,为害隐蔽,要强调及时查田,进行“挑治”。当田间幼虫密度大,且分散为害时,应组织农户联防,进行大面积的统防统治。
(4)药剂选择。宜选用低毒、击倒速度快、对作物安全且较经济的药剂。综合考虑,推荐使用25%快杀灵乳油每亩用量30毫升或用4.5%高效氯氰菊酯每亩30毫升。采用机引悬挂式喷雾机,拖拉机保持二档速度,每亩喷液量30公斤进行防治,或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每人之间间隔5米,一字排开喷雾。
四、保障措施
一是成立防虫领导组织。各乡镇场应按市政府的有关要求,成立由当地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农业、生资、财政、信贷、新闻宣传、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防虫领导组织,统一协调和组织防虫工作。
二是加强宣传培训。进行专题培训,及时通报发生防治情况,提高虫情信息入户率,使广大农民认识防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培训农民掌握虫害的调查和防虫技术。
三是部门协作,开展统防统治。防虫领导组织,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户,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购药,统一防治、统一检查的方式,开展统防统治。财政部门要保障防虫所需资金、物资要及时到位。新闻宣传部门要及时将发生防治信息和防治技术、典型经验等宣传到千家万户。工商、公安部门要保证防虫物资质量,协助农业部门控制好非参与防虫工作的闲散人员远离施药地带,将大牲畜及时圈护,保障人畜安全和社会安定。农业部门要组织广大农技人员和乡镇干部,分片负责,定点监测,及时掌握虫情动态,提供技术保障,给领导当好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