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美团点评发起一项针对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的公益计划——“湘西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通过为项目区内幼儿园提供善款资金支持,制定营养餐食标准,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宣教活动,改善园内食堂卫生环境及设备改造等方式,以改善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现状。
我国于2011年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营养水平和健康水平因此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针对学龄前儿童,尤其在贫困地区,仍存在营养失衡问题。研究显示,对营养不良儿童在3-6岁时进行有效的营养干预,能通过“生长追赶”弥补早期造成的缺陷。可见,改善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既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学习,也关系到消除贫困的代际传承,是一个投入小而产出高的投资。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已经脱离贫困,正行进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吃饱饭已经不成问题。由于收入和知识所限,农村贫困地区的家长普遍缺乏早期养育的知识和技巧,通常是“大人吃什么,小孩吃什么”。营养失衡主要不在于能否吃饱饭,背后是吃得好、吃得健康,能否达到膳食均衡的问题。
改善学龄前儿童面对的营养失衡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调动社会公众的热情。对于一些社会企业来说,调动公众参与公益行动的热情,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其平台优势所在。为了更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此次行动中美团公益引入“捐一份,配一周”的配捐方式,即公众每通过平台捐赠一份营养午餐,平台将配捐4份营养午餐,与公众一起配齐一个孩子一周的在校营养午餐。这种“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既让更多公众走进了学龄前儿童日常生活的窗口,了解了他们的困境,又调动了公众参与公益行动的积极性,公众通过随手转发或爱心支持等便可以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大到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小到改善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汇集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而对接社会需求和公众意愿,需要创新方式,点燃和引导公众爱心,并将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社会问题的更好解决。
(作者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