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的美丽嬗变
――从江县秀塘乡平岸村脱贫攻坚纪实
迎着初夏和煦的阳光,记者走进从江县秀塘乡平岸村。村里道路宽阔平整,村道两旁的田地间满是劳作的村民,四周改建好的房子高低错落,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平岸村是从江县秀塘壮族乡九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由于地势偏远,交通闭塞,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71人,贫困发生率51.35%,是全县发生率30%以上的34个村之一。随着脱贫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在黔东南州公安局的帮扶下,在驻村干部的努力下,全村村民树立信心,围绕脱贫目标自力更生,2019年底又脱贫30户111人,只剩余1户2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3.93%降至0.6%。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大变样。
村容村貌大改观
“说起我们村里的变化,我的体会最真切。以前过日子只能守着几分田地,靠天吃饭,太穷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现在,我们村里通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新房子,有了发家致富的产业,这日子心里才有底。”平岸村村民梁仁党这样细数着村里的变化。
为了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黔东南州公安局的帮助下,平岸村将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主要突破口,进一步解决村民住房难、出行难、用水难等问题。
“2014年以来实施了危房改造,老旧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人畜混居整治,目前均全部竣工;全村易地扶贫搬迁共完成5户25人,已全部搬迁入住,已拆除旧房5户,复垦复绿5户。”黔东南州公安局派驻第一书记黄承松告诉记者。
村道全部实现硬化,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升级,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户户通,手机4G信号全覆盖,建成村卫生室并配备1名村医,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并全部享受国家相关政策……”。这些变化实实在在让村民们看在眼里。
产业就业大发展
基础条件好了,村民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手里有钱。通过外出取经学习、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产业项目,按照“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从江县平岸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多亏党的政策好啊,带领我们搞产业,不然我们永远都脱不了贫。”昔日的贫困户莫文明现如今已经脱贫,通过黔东南州公安局帮扶的黄牛、香猪养殖产业的项目覆盖,进一步提升和稳定了家庭收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2020年平岸村进一步加强产业就业发展,全力帮助村民增收。州公安局帮扶平岸村黄牛养殖项目,投入资金66万余元,项目覆盖贫困户31户、非贫户5户。截止目前,黄牛存栏46头,出栏64头,为农户增加养殖收入40.9万元。投入100余万扩大推进生态香猪养殖项目建设工作,截止目前,香猪健康状况良好,预计第二批仔猪5月中旬入栏100头。据统计,州公安局产业帮扶资金已到位17笔202.4147万元,以产业发展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走访中,记者看到一个农家小院的门口挂着小卖部的招牌,42岁的贫困户梁正勇正在卖货。“我来买点咸盐、烟酒。这个小卖部挺好,前后院住着,很方便。”村民梁金远说。
“进店买东西的不少都是‘回头客’!以前只能外务工,外面消费也高,一年下来也挣不到什么钱,现在在家门口做生意,每月有稳定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亏得黄书记和村指挥所对我一直很关心,为我出主意、想办法,现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梁正勇感激地说。
刚走出小卖部,迎面走来一位老乡,贫困户梁金快热情跟我们打招呼后,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吃饭。梁金快说:“过去由于无劳动力,无生产技能,我家穷得叮当响,现在我在合作社里能分红,这日子啊,过得有信心”。
由于扶贫工作成效显著,4月17日,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委主任夏红民同志在州委常委、从江县委书记张定超,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委秘书长吴明等领导陪同下到平岸村调研扶贫工作,对平岸村脱贫攻坚工作和州公安局定点帮扶的力度、措施及成效予以了充分肯定。
文化设施大改善
扶贫,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很重要,如何让村民把对党的感恩写在脸上、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黔东南州公安局坚持把基本公共服务向平岸村延伸,多渠道筹集资金12.5万元,帮助该村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了一处党建宣传阵地、一处休闲健身区,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为平岸村村民学习宣传、休闲健身提供了良好条件。
现在的平岸村村民不仅仅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生活也丰富了起来,傍晚时分,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会集中到村委会前拉拉家常、健健身、打打球、跳跳舞、看看报。
“现在党建宣传阵地和休闲健身区修建好了,群众娱乐生活丰富了,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内生动力极大提高,你追我赶的氛围越发浓厚。”平岸村村委会主任梁庆银激动的告诉记者。
太阳快要落山了,记者一行驱车回城,车到山顶,我们不舍地下车远眺整个村落:如今的平岸村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一江清水,两岸禾绿,穿云而下的阳光洒满高高低低的民舍,山间洒满的是成群的黄牛、香猪,屋顶飘逸的是袅袅的炊烟。
脱贫让平岸村脱下了旧衣,换上了希望。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姚宁 通讯员 石家德)
(作者: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