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黔中大地硕果飘香。在长顺县广顺镇广农社区葫芦坡苹果种植园,连片的避雨棚在阳光下舒展延伸,棚内红彤彤的高钙苹果挂满枝头,像一串串“红玛瑙”点缀在翠绿枝叶间,果香四溢。
	
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作为带动农户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长顺高钙苹果今年迎来丰产又丰收,3.5万亩种植面积中3.2万亩进入投产期,预计年产量达8.9万吨,产值约9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我经常过来采购,今年累计都买了8000斤高钙苹果了!”来自安顺市的范友琼女士一边看着工人打包苹果,一边笑着告诉记者。
	
她在广顺镇经营着渔子夕山庄,第一次尝过长顺高钙苹果后就念念不忘,“这苹果又甜又脆,汁水还足,拿来免费送给山庄的客人品尝,大家都赞不绝口。”
	
此次,她专程驱车赶来,一次性订购了1000斤,“好东西就该分享,以后还会常来采购。”像范友琼这样的回头客不在少数,每到苹果成熟季,来自贵阳、安顺、都匀等地的游客和采购商络绎不绝,让采摘园热闹非凡。
	
沈贵权水果采摘园负责人沈芳碧介绍,得益于配套设施的完善,今年果园迎来大丰收。“以前靠天吃饭,遇到极端天气就减产减收,现在有了避雨棚、防雹网,再也不用愁了。”她的120亩果园今年亩产较往年提升近30%,套袋数量增至近50万个,“游客进园采摘价6元/斤,品质好了,销量和价格都上去了。”
	
长顺高钙苹果之所以品质出众、上市早,离不开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长顺属于暖冬区域,加上独特的土壤和光照条件,让我们的苹果比北方主产区成熟期提前一个月以上。”长顺县农业农村局种植发展中心蔬果科科长刘松解释道。
	
依托这一优势,长顺苹果得以抢先占据市场,加上全面推行的套袋技术和成熟季铺设反光膜补光等精细化管理措施,3~5天即可实现果实均匀着色,既保证了外观品相,又提升了内在口感,让“高钙苹果”的口碑持续发酵。
	
作为贵州省内苹果“南翼”核心区,长顺县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投入,借助粤黔协作资金300万,其中200万元建成避雨棚、防雹网400余亩,100万发展苹果种植,配套人工气象炮站预防灾害,推动苹果种植从“靠天吃饭”转向“科技保收”。
	
如今,长顺高钙苹果不仅占据贵阳周边鲜果市场,还通过线上平台和商超渠道,走进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通过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长顺小组帮扶甚至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长顺县农工局副局长刘宗朝表示,“将加大喷滴灌和避雨棚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水果深加工方面积极谋划果干、果酒、果酱等项目,同时适量搭配晚熟品种,拉长苹果上市期和采摘期。此外,还将深化农旅融合发展,让游客春可赏花香、秋能摘鲜果,在体验田园乐趣的同时,带动果农多元增收。”
从田间地头的标准化种植,到分拣包装的精细化处理,再到线上线下的多渠道销售,长顺县已逐步形成一条从“果园”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这颗小小的高钙苹果,不仅成为长顺农业的一张响亮名片,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让更多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分享红利,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2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