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建设中,区委、区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推进试点村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抓好“三大设施”(产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坚持“五个一”(即:抓好村庄规划图、填好农民需求表、管好建设资金账、建立新农村建设机构网络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按照环境整治型、整理推进型、拆建改造型三大类型九种模式,努力实现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1至10月,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052元,同比增长14.9%。
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设施农业促农增收。为了进一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我区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2005年,区委、区政府投资8000万元,对新建竹木大棚、钢架大棚、标准温室分别给予每亩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补贴,新建保护地2.6万亩,***继建成了8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1.4亿元。今年,我区又启动了刘礼路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区将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生产面积,每年发展1.5万亩左右,并在六环路以南形成磁大路蔬菜产业带、民安路蔬菜产业带、刘礼路设施瓜菜产业带和庞安路瓜菜产业带四***瓜、菜保护地产业带,使全区农业设施总面积达到15万亩。
科技兴农效果显现。针对区域内种植业的资源优势,我区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院区合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370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目前,全区共有各类镇、村级合作组织125家,年销售收入2.5亿元,带动农户3.9万个。同时,还自主开发了农业信息网,为农民搭建一个集农业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进行环境治理
改善民生,为群众办实事是落***点。我区将保障农民喝上“安全水”列为群众拟办的实事之一。自2005年至今,我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共投资2.27亿元,解决了13个镇、176个村、4.6万户、13.7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同时,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街坊路硬化率达到100%。全面启动区信息网络、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三网合一“村村通”工程。
我区启动了镇、村生活垃圾密闭化无害化管理工程,逐步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我区建立长效补助机制,集中采购和建设密闭化无害化垃圾储运设备,专项补贴保洁员工资和镇、村垃圾密闭化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我区不断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实施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始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开始普及,沼气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也在农村开始应用。目前,全区已建立56个太阳能应用示范村,仅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每年就能节约电1500多万度。目前,全区已有4500个家庭用上了生物质炊事炉,每年可节煤4500***。
据悉,未来五年,我区将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32处,能处理畜禽粪便总量为11万***,生产沼气总量可以达到550余万立方米。此外,“十一五”期间,大兴还将在农村推广节能吊炕75000套、太阳能路灯9000盏。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导文明乡风
原创作品征集促进乡风文明。我区开展了以乡风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作品有奖征集活动,在全区征集杂咏、快板、曲艺、对联、书画等各类原创作品并把选中的作品编辑成为农民自我教育的“教材”和新农村建设的“村规民约”。
健全“四级文化网络”。全区村村建立了农村文化大院,重点扶持了320个农民文化科技示范户,形成区文化中心、镇文体中心、村文化大院和农村文化示范户的“四级文化网络”。进一步推进农村“数字***工程”、“农村数字图书馆”工程、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一村一栏、一墙一品***神文明特色文化墙”工程。
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维护农民民主权利
村级重要事项民主议定、民主决策保障村民当家作主。我区将效益评估和法律政策论证程序引入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规定凡涉及村级经济发展规划、集体经济项目的建设运营方案、集体土地的承包出租方案、集体资产的购置处置、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方案、兴办公益事业等重大事项,需经民主程序议定。
事前咨商、“招投标”完善村级决策机制。为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我区制定了《关于村级重要事项事前咨商联席会议制度》和《关于大兴区村级重要经济事项招标投标办法(试行)》。合同清理、村账托管规范农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