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四季如春,气候适宜植物生长,随着鲜切花的增产,这里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省份。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外发布的《2018年度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公报》(以下简称云南花卉产业公报)中提到,2018年全省鲜切花产量达112.2亿支,花卉价格呈现出高价周期较长、高价时段增多的特点,市场销售模式多元化。随着品种和品质的不断改善,云花替代进口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花卉产业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花卉种植从农民小面积自发种植起步,向规模化迅速发展,从斗南逐步扩大至整个滇中地区,成为云南农业新兴产业。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最初的十年,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花卉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建设拍市、园区、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了一批花卉骨干企业,花卉生产覆盖至全省,鲜切花的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奠定了亚洲鲜切花中心的地位。2009年至今,随着国际国内花卉市场的重大变化,云南花卉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在保持鲜切花优势地位的同时,盆花、绿化苗木、加工花卉发展迅速,云南成为全球三大新兴花卉产区之一和全球第二的鲜切花交易中心。
以斗南花卉市场为例,昆明斗南毗邻滇池东岸,享有“金斗南”之称。斗南花卉市场,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3.55亿元。来自云南、临近省份和周边国家的65亿枝花卉经斗南销往全国各地,园区现有大中小微企业、经营户3000多家,上万名花卉经纪人,从业人员3万人,多种交易模式并存。与花卉相关的种苗、盆栽、资材、包装、物流、培训等商家齐集斗南;多家银行入驻斗南;斗南成为国内最集中的花卉企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聚集区,产业龙头,行业标杆。同时斗南也成为了中国花卉市场的“风向标”和花卉价格的“晴雨表”。
云南花卉产业公报显示,2018年全省鲜切花种植面积达22.7万亩,产量达112.2亿支,鲜切花产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7%和8.9%。在科学管控下,鲜切花逐年增产,且产值一直居世界前列。云南省鲜切花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的三年年均增幅分别为4.2%、5.6%和20.8%。产销量连续25年保持全国领先,占全国鲜切花总产量的53%,其中单品产量最大的为月季,占全国总产量的70%,云南作为中国鲜切花第一大省的位置得到巩固。此外,2018 年全省加工花卉种植面积76.3万亩,其中,食用花卉面积占21.7万亩。
目前,云南省的鲜切花产业已具规模化,2018年全省建成规模以上花卉园区26个,总面积超过20万亩,占全省花卉面积的12%,红河、玉溪、曲靖、丽江、楚雄、文山等新增主要花卉园区面积达2万亩。其中,云南(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为“一园三区五片”,总面积10万亩。值得一提的是,晋宁、通海、泸西、开远等花卉主产区,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精准栽培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互联网+”的出现带给花卉价格积极影响。。由于电商、大型组团主体的出现,产品供应端和消费端的距离变短,环节变少,新型零售培养消费需求节点,稳定、拉长中高花价周期。由于物流快递服务的提升和配送成本的下降,流通环节越来越少,从云南直发花店和消费者的数量不断增长。运输方式逐步从航空运输为主,转变为公路冷链运和航空运输并重的局面。花卉的需求高了,价格也自然而然上涨,花卉的高价周期也随之增多。
专业化的培育、规模化的种植、科学化的管理和“互联网+”带来的实惠让云南的花农和花企们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云南的花卉产业增长正式在“科学技术促丰收,市场信息促发展”的前提下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特色产业,相信这一片又一片的花卉基地就如同云南花卉产业的未来,一片五彩缤纷、一片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