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县兴隆街道办事处渔洼村地处垦利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村共169户,683口人,党员25名,人均耕地0.2亩。集体公共积累6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1700元。电子阅览室位于渔洼村文化大院内,建筑面积50平方米,内有电脑19台。每天开放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晚6:30??9:30,节假日不休。2002年,组建秧歌队、演出队,2006年组建全县首家农民艺术团,被省文化厅授予省优秀庄户剧团,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村,市级小康文明村,县级文明单位、“五好”党支部等60余项荣誉称号。该村每周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开展舞蹈培训、戏曲培训、读书比赛等文化活动3次以上,数字化服务年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电子阅览室的互联网出口宽带达到10M,有各类光盘300余张,各项条件均达到或超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渔洼村电子阅览室给群众生活带了以下几方面的服务和变化:
一是从远教站点建设上引领农村基层党员群众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电子阅览室从基础设施上进一步优化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极大地拓展丰富了基层党员群众的学习资源,有效推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向纵深发展。
二是从具体学用实践中拓宽了学用功能,解决了老百姓的所急所需,至少从四个方面拓宽了学用途径。即:学习园地。基层党员群众通过电子阅览室学习党的知识、政策法规,借助互联网这一更新迅速的海量数据流渠道学习创业技能、把握市场信息。培训基地。通过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使广大群众通过阅览室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知识,学会使用互联网查阅信息,拓宽了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实现了农业技术学习和农产品购销信息的网上直通。文化中心。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村级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电子阅览室场所设备收看电影、电视剧、学习舞蹈戏曲等知识,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青年之家。通过电脑、投影、网络等一整套科技设备,有效集聚了当地农村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成为他们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实现了新突破。以政府为主导,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建设免费、绿色、安全的公益性上网场所,推出一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吸引广大网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参与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活动,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净化网络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正确应对网络文化冲击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从沟通方式上成为加强村干部与村级党员群众、外来民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村容村貌变化很快,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村级党员群众文化生活单一,当地集聚的外来务工者休闲方式单一。电子阅览室有效承担起了助推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并成为联系村干部与党员群众、外来民工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