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乡村名嘴王”薛会临,在2011年退休以前是一位乡村教师,全家都生活在任家村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宅中。2018年8月,中国乡村之声记者跟随薛阿姨来到了她生活50多年的任家村,一起来看改革开放40年在薛阿姨身上发生的变化。
薛会临:
我叫薛会临,陕西人,1957年出生在西安市临潼区相桥街道。1978年,我虚岁都22、23岁了。
记者:
当时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有没有印象?
薛会临:
当时当然知道。我是1976年参加工作,1978年已经工作第3个年头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是通过村里的大喇叭知道的。我从小就特别爱听广播。当时听到党中央开会了,到学校听校长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那是一个转折,党中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发展上。
记者:
1976年,19岁的薛会临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一名乡村中学的教师,一干就是35个年头。
记者:
工作这么多年,您身边的教育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薛会临:
我开始参加工作是在改革开放以前。那个时候,我们学校的环境确实很差。我记得很清楚,教室里的板凳、桌子不够用,孩子们还得从家里带凳子、搬桌子,就是这么艰苦。学校的经费很匮乏,就通过领孩子们捡小麦,把颗粒打出来以后卖上钱,给学校添置一些设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教育这一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教师们都要学会在电脑上备课,这是一个飞跃。
记者:
如今家中有了第三代的薛阿姨,也常常会帮外孙女辅导功课。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干了一辈子教书育人工作的薛阿姨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教育会发展得如此现代化、高科技。
薛会临:
咱们教育确实是达到了现代化,先进得不得了。原来我们给学生讲课,就是要面对面,作业要拿笔头来写。现在你看,我的孙女上课不一定和老师见面,就在线用iPad互动,效果也特别好。我真没有想到这么先进。这也可以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教育系统的巨大变化。
记者:
1978年,改革开放成为了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薛会临的人生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她经人介绍和丈夫相识。1980年,两人正式结婚。从此,她和丈夫一家人一起生活,夫妻两人共同侍奉公婆30多个年头。在他们生活的任家村,薛会临是人人称道的好老师、好儿媳。一家人和和美美,共享天伦。
记者:
说到动情处,薛阿姨不禁掉下了眼泪。其实就在这次生病后没有多久,婆婆就去世了。老人去世后,薛阿姨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于是跟随女儿一家,来到了西安市里生活。
薛会临:
2011年以后,我就从农村到西安这个新家来生活,和孩子们一起居住。在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我觉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是想吃啥都能自己做,非常方便。来到西安以后,我的孩子买了汽车,比较高档,房子也宽敞、舒坦。平时家里扫地都是用机器人。家里有好几台液晶电视,大客厅里边的是65寸的。各个方面我觉得都非常幸福。
记者:
在薛阿姨的房间里,我们发现桌上还摆放着收音机。薛阿姨说,她从年轻的时候就是广播的忠实听众,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天收听广播。
薛会临:
这个房子虽然小,但是它面向南,阳光好,信号好,方便我参与广播节目互动。因为收听广播是我每天的头等大事。听广播越来越成为习惯,是雷打不动的。
记者:
薛阿姨不仅爱听广播,经常还会参与戏曲类广播节目的互动。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尤其喜爱秦腔。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秦腔的发源地,陕西人人爱听秦腔,很多人也会唱上两句。在薛阿姨家,不止她,她家的所有人都是秦腔发烧友。
记者:
年轻时,乡村教师薛会临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家里侍奉公婆,培养下一代,辛辛苦苦,任劳任怨。退休后,她终于可以享享福了,在家里听听广播、唱唱秦腔,帮女儿带带外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