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调研 > 借鉴欧洲“禁抗”经验,做大做强中国养殖行业 返回首页

借鉴欧洲“禁抗”经验,做大做强中国养殖行业

时间:2019-12-11 14:52来源: 本网作者:佚名收藏

  最近,养殖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为了维护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并对相关管理政策作出调整。一时间,整个养殖行业及其相关行业都在探讨这份公告,“禁抗”成为了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汇之一。

  我们先来聊一下那些被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事实上,从饲用促生长类添加剂从发现以来,从“产”到“禁”这个全过程,养殖行业早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饲料药物添加剂就开始应用到畜牧业生产当中,截至目前已有60余年的历史。也是在这几十年的应用当中,人们发现滥用抗生素在饲料里会带来诸如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健康问题。

  欧盟于更早的时候就开启了饲料“禁抗”之旅。1976年,欧盟禁止在饲料中使用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1979年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竹桃霉素,1986年开始,欧盟多个国家已相继禁用APGs。2006年在欧盟成员国全面停止使用其余的所有抗生素生长促进剂,包括离子载体类抗生素。

  对于饲料“禁抗”之后的表现,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欧洲饲料中禁止添加抗菌促生长剂后,抗生素用量在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分别减少了65%、47%、40%和27%,动物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流行率也明显低于欧盟其他国家。

  1995年,丹麦开始监测食用动物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在肉鸡饲养业,虽然禁用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对肉鸡的生产率和成活率没有影响。但是从1995年 11月到1999年5月,饲效率改善了0.016 kg/kg活重,生产性能其他指标的改善趋势变慢。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饲料“禁抗”实际上对养殖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追本溯源,饲料“禁抗”直接帮助企业和个人转变观念,转型升级自己的饲料加工流程和养殖模式,达到真正达到健康养殖的效果。

  纵观欧洲饲料“禁抗”过程,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一,提高现场饲养管理水平,以减少疾病的压力。在饲料“禁抗”过程中,养殖场应当采用更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从养殖场的设计、生产模式再到人员、物品进场流程管理、动物转出后的彻底清洗消毒和污粪处理等每一个环节都应做到科学管理、严格把关以减少疾病感染风险。

  第二,改善畜舍环境条件,提升动物福利,减轻应激程度。养殖场应对场内温度、通风、密度等方面的改进和调整等。这些调整不仅可要改善卫生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养殖场的升级改造可以大大降低动物的感染几率,减少动物应激,避免因应激造成的腹泻、球虫病、生产性能下降等,减少对治疗的依赖。

  第三,除了养殖现场的管理改进和设施设备的升级外,有疾病发生时必须在现场诊断后再针对性地用药,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等也是最有力的保证。这就需要养殖场配备更加专业的养殖人才,或者个人通过学习和应用科技手段提高自己的养殖技能。

  第四、各个饲料企业和饲料添加剂企业也需要积极地研究和验证替代品,有机酸、酸化剂、植物精油和提取物、酶制剂、酵母提取物、益生素等产品的组合和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五、加***国畜禽产品生产的法制管理,严格执行禁药期和停药期,禁止非批准药物的使用,促使我国养殖业由追求数量型向高品质、高效型转变。

  借鉴欧盟的“禁抗”经验,结合我国养殖行业自身条件,完善食品卫生安全。我国畜禽养殖依然是中小规模占绝大比率,饲养场地设计的合理性、环境卫生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参差不齐,需要不断完善相配套的符合中国养殖现状的技术服务体系,确保不出现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者隐患。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公布的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征求意见稿) 中指出,2020年起将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对既有促生长又有防治用途的品种,修订产品质量标准,删除促生长用途,仅保留防治用途。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绿色产品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饲料“禁抗”后的肉奶蛋类产品更加安全健康,也会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偏好。因此,随着短暂冲击的结束,我国会慢慢适应“无抗”的新常态,迎来养殖行业真正的“强盛时代”,最终实现健康养殖,助力食品安全。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