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三农新闻 > 三农调研 > 科普:大豆“症青”防治 返回首页

科普:大豆“症青”防治

时间:2019-12-12 10:17来源: 本网作者:佚名收藏

  “症青”是大豆茎叶持绿现象的俗称。发生特征为:大豆生长后期营养生长旺盛,叶片变厚,叶色浓绿,茎杆坚硬,长期保持青枝绿叶,并不断抽发新枝或次生分枝,花期长,结荚稀疏,出现结荚不鼓粒或瘪荚皱粒,籽粒过小,导致产量下降,商品性差。“症青”具有蔓延性,可导致整株甚至整块地被传染,严重时全株枯死,颗粒无收,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大豆栽培区发生危害较重,是导致落花、落荚和瘪粒、空荚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症青”发生机理尚不明确,初步研究发现,是因大豆种子发育受阻、源库失衡所致。2015年大豆首席团队和南京农大病害专家对“症青”作模拟和接虫试验均表明,此症是因刺吸式害虫吸食豆荚使大豆种子发育停止,进而破坏源库关系,导致茎叶持绿。初步证实点蜂缘蝽是引发此症的“元凶”。防控点蜂缘蝽关系到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大豆产业的发展。

  因此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经过研究,提出了点蜂缘蝽的化学防控方案。专家建议,从大豆开花期开始喷施吡虫啉、氰戊菊酯、氯虫·噻虫嗪等杀虫剂,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有效防控点蜂缘蝽为害和“症青”发生。

  点蜂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分布在浙江、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点蜂缘蝽寄主:主要为害蚕豆、豌豆、菜豆、绿豆、大豆、豇豆、昆明鸡血藤、毛蔓豆等豆科植物,亦为害水稻、麦类、高粱、玉米、红薯、棉花、甘蔗、丝瓜等。点蜂缘蝽飞行速度快、移动能力强、寄主多,防控工作需要贯彻“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机制,多部门、多地区协同实施大面积统防统治。

  以山东省为例,2018年山东省禹城市应用体系研发的防治技术,对集中连片的5万亩齐黄34进行了一次航化飞防,没有发现“症青”田块,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防治效果显著。

  据了解,目前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在找到“症青”发生原因、研发点蜂缘蝽防控方法的基础上,正在组织专家对点蜂缘蝽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为害机理等开展全方位、多学科合作研究,以期建立点蜂缘蝽预警及测报机制,优化、完善绿色防治方案,培育抗虫品种,减轻“症青”对大豆生产的威胁。注重科学技术传播,帮助广大涉农个人与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全国三农法制调研中心”应运而生。

  全国三农法制调研中心是由金政互联·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联合全国50多家企事业机关单位共同组成,该中心专注并致力于国家重点三农课题调研和惠农项目反馈工作,对社会热点、焦点三农现象等课题研究工作,开展三农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三农信息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工作,采集与发布三农资讯工作,开展涉农维权援助工作,提供三农信息化方面有偿服务等工作。

  全国三农法制调研中心欢迎您的加入,让我们携起手来情系三农,共同奔向美好未来。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
X